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建新闻
让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南网
2022-10-28 10:11

让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福建行政学院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胡熠(左)与东南网主持人对话。

让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郑振满在讲解碑刻。

让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黄丹华(左)接受东南网主持人采访。

让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扫码进入展播专题观看视频

东南网10月28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研究民间“百科全书”、“大数据杀熟”背后的问题等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触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来,“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栏目做了一次尝试。该栏目将研究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视频语言和网络语言,让社科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访谈间听研究者娓娓道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伟大胜利的‘三大法宝’是什么?”“党史研究的事儿有哪些?”“碑刻为什么被称为‘民间文献’?”……6月20日起,东南网陆续推出“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6期访谈,将镜头对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实验室和研究场景,以短视频形式重现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目前各展示平台累计已有20多万浏览量。

镜头跟随着《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漳州府分册》的作者、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郑振满进行田野调查、拓印碑刻、访谈调查。郑振满告诉记者,碑刻是最容易看到的一种民间历史文献。宗教碑刻的内容涵盖宗教设施、宗教仪式、宗教观念,民间常见的祠堂、庙宇、拜祖先、造桥铺路等都被记录在内。“可以说,我们著的是民间‘百科全书’。”郑振满笑道。在他看来,现代历史学应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过程,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

打开手机,点外卖、网购、订房……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各种APP平台密不可分,而这些平台收集的海量数据暗藏着种种网络安全隐患,“大数据杀熟”等现象屡见不鲜。《当前我国主要超级平台数据垄断的现状、风险及对策》的作者,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陈志勇较早关注到这一现象,他带领团队针对“大数据杀熟”背后的问题进行深度系统性研究,他建议在让百姓得到技术便利的同时,要赋予更加安全贴心的保护。

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木兰溪治理:追寻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范本》的作者胡熠在访谈中说:“我们有责任宣传好,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讲好。”

“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视频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陈志勇表示,在融媒体时代,以视频讲述研究过程,方式新颖且具有时代特征。用这种阐述方式让学术研究成果被广大人民所了解,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也是第一次以视频讲‘自己的研究故事’。”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黄丹华认为,通过融媒体手段传播社科研究成果,不仅能形象生动展示社科研究过程中的前期筹划、资料搜集、编辑创作等重要环节,也为党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走入公众视野的平台,让大众了解党史及社科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成果不再止步于象牙塔内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小倩关注着社科优秀成果奖展播的每期视频推送。她对我国当前主要超级平台数据垄断的基本情况、超级平台数据垄断对网络安全的潜在风险非常关切。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高晨焜表示,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自己会更加重视文献的价值,努力研究和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为更好地传承中国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李晓东主任编辑表示,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现了当前福建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如何为更多受众所了解,需要散射面更广和更有力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找到了兼顾学术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平衡点,用普通观众易于接受的视频语言,将社科成果的研究背景、选题价值、总体框架等以最通俗的方式表现,借助移动互联网传播,让福建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再止步于象牙塔内,而是为大众所认知,扩大了成果的边际效应。

未来,“述学·咨政——第14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还将继续在东南网、“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海峡网闽南网等平台推出访谈短视频,感兴趣的网友可扫码关注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