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建新闻
长征路上学党史 | 宁化:红色文旅兴老区,红色精神代代传
海峡网
2024-09-01 20:11

海峡网8月31日讯(记者 王挺 李牧晨 曾群峰)8月31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开展,福建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主办,龙岩市委网信办、三明市委网信办和东南网承办,长汀县委宣传部、宁化县委宣传部协办的“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活动,来到了宁化县淮土镇。采访调研团走进凤凰山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以及淮阳村刘氏家庙,追寻红色印记,见证红色文旅带动下的老区新貌。

凤凰山村,见证军民鱼水情

沿着山道一路蜿蜒盘旋,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平坦宽阔的沥青公路,古典风格的现代住宅,具有设计感的景观环境……若不是手机定位的指示,眼前的景象恐怕令人难以相信此刻正处在闽赣边深山里的一个山村中。

凤凰山村长征历史步道。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凤凰山村长征历史步道。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情忆园广场,它有三个红色元素。第一个是眼前的旗阵,它由四面八方的红旗汇合而成,象征着四面八方的红军汇集到这里;第二个是远处的‘万里长征第一步’7个大字;第三个是远处的‘军号嘹亮’雕塑,这个雕塑高19.34米,象征着1934年一声号角之下,上万名中央红军从这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凤凰山村,讲解员向大家介绍村口广场布置内含的深意。

凤凰山村情忆园广场。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凤凰山村情忆园广场。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据了解,宁化凤凰山村是中央红军村、中央四个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红三军团第四师驻防在凤凰山一带,就地进行休整和兵源、物资的补充。10月7日晚,红三军团第四师等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奉命从淮土凤凰山一带向江西于都方向转移,开启了伟大的长征。

至今,这里还保留着红军街、朱德演讲旧址、五通庙、红军井、列宁小学、红四军看病所等红色遗址。而这些遗址,仍在诉说着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采访调研团走进红军街。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采访调研团走进红军街。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红军买卖公平,纪律严明,不随意打扰群众,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敬佩。当地村民便主动将自家祠堂、祖屋让出来,供红军居住和休整。当年,这条街道上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住满了红军,村民甚至把自家门板拆下来,给红军战士当床睡。因而村民也亲切地称这里‘红军街’。”在村子里的红军街,讲解员对大家说。

红军街长约一千米,宽三四米,街道由石块铺就,街道两旁排列着土木结构的传统两层建筑。如今,这里已经修葺,历史更好地得以保留。

凤凰山村红军街。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凤凰山村红军街。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在村中五通庙旁,一幅大型影雕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个画面展现的是当时红军即将离开的场景。依依不舍的村民争先恐后把家里的炒黄豆、地瓜干、红辣椒塞到战士们的口袋里。”讲解员说。

展现红军离别场景的影雕作品。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展现红军离别场景的影雕作品。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庙前一棵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香樟树下,便是当年朱德在村中演讲的旧址,附近的乡亲就是在这里了解了红军是自己的队伍,也感悟了红色真理,纷纷踊跃参加红军。如今,树木依然繁茂,树枝随风摇曳,仿佛在讲述那段历史。

凤凰山村朱德演讲旧址。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凤凰山村朱德演讲旧址。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栽好文旅“梧桐树”,凤凰山村凤凰来

一路走来,村子的环境干净整洁,保留了古色,但又处处有新景。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的小山村。

“在2017年被评为中央红军村之前,我们整个村容村貌还是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来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村子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淮土镇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兴钢说。

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兴钢接受采访。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兴钢接受采访。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改善,依托红色资源,凤凰山村已打造成集红色培训教学点、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乡村。

新时代中央红军村凤凰山全貌。 受访者供图

新时代中央红军村凤凰山全貌。 受访者供图

“快进来尝尝湿炒花生!还有这薏米,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在红军街内,一家商铺老板正招揽顾客。走进店内,湿炒花生、薏米、客家酒酿、凤山茶油、酸菜干等特色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整条红军街,这样的特产商店不止一家。

店铺内出售的各种特产。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店铺内出售的各种特产。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红军街开街以来,陆续引进了12家门店,包括文创馆、农特产品、伴手礼以及特色小吃等。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红色文旅融合示范街。”王兴钢说。

红军街内的各个商铺。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红军街内的各个商铺。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凤凰山村文旅业态的不断丰富,也让文旅产业越来越红火。据了解,2023年凤凰山村年接待游客数量已达到6万人次,这直接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过去的凤凰山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凤凰山村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现在我们这的特产很好卖,比如号称‘红军可乐’的米酒,过去都自产自销,现在可以说是都脱销了,这也陆续带动了一些人返乡就业。”谈起旅游为村子带来的效益,王兴钢感触颇深。

“扩红模范区”,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是淮土镇最鲜艳的底色。宁化曾是中央苏区扩红的典型,而淮土更是其中著名的扩红模范区。不仅是凤凰山村,这里的其他村落,也有着许多红色印记。

在淮土镇淮阳村,一座典型的清代客家建筑——刘氏家庙格外醒目。刘氏家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亦是宁化第一次工农兵大会旧址暨中共宁化县委、县苏维埃旧址。

采访调研团来到淮阳村刘氏家庙。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采访调研团来到淮阳村刘氏家庙。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1931年11月,宁化县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由张鼎丞主持,在淮土乡淮阳村刘氏祠堂胜利召开,到会代表100多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宁化县委员会和第一届县苏维埃政府。这次大会对于宁化县乃至整个中央苏区的革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宁化苏区进入全盛发展时期。

祠堂内,墙上挂着一幅根据一位老红军的口述创作的油画,再现了当年的场景,人物形态栩栩如生。“2008年,张鼎丞的女儿张延忠女士来到过这里,看到这幅画泪流满面,她说父亲生前的姿态形象就像画上这样,看到这幅画就好像看到了父亲。”淮土镇淮阳村原主任、红军后人刘振伟说。

淮阳村原主任、红军后人刘振伟接受采访。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淮阳村原主任、红军后人刘振伟接受采访。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在这片土地上,除了这些红色旧址之外,还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一门四忠烈”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据《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及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调查,革命时期团结村王家有四位烈士:父亲王富崇、二儿子王盛油、三儿子王盛春、四儿子王盛财。

“1935年2月,因有人告密,我的曾外祖父王富崇和他的三个儿子王盛油、王盛春、王盛才身份暴露,被当时国民党抓捕。王富崇父子四人关押在凤凰山村,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守口如瓶,国民党便将父子四人用一根麻绳捆绑在一起,准备押往淮土杀害。”在红军烈士王富崇曾外孙刘振平的讲述下,这段历史被逐渐呈现。

红军烈士王富崇曾外孙刘振平讲述“一门四忠烈”的故事。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红军烈士王富崇曾外孙刘振平讲述“一门四忠烈”的故事。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为制造骇人惨状,国民党将王富崇父子四人押往淮土一座荒山上处决,强迫群众围观,并用梭镖朝王富崇父子四人全身猛刺,企图用酷刑恐吓王富崇父子四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得到共产党员的秘密,但王富崇父子四人面无惧色,视死如归,始终保守组织秘密。

“作为红军后代,我们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先辈们的牺牲,为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我们更要不忘初心,把故事和红色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刘振平说。

刘氏家庙中悬挂着许多牌匾。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刘氏家庙中悬挂着许多牌匾。 海峡网记者 王挺 摄

正如刘振平所说,在这里,红色精神正通过红色家风代代相传。刘氏家庙中,今年的助学奖学仪式已经举办。

“我们村对家庭困难的孩子会进行助学,对考上大学的孩子会给予奖励。同时还会告诫他们,要胸怀天下,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地回报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刘振伟说。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