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泉州新闻
泉州人力三轮车沉浮70载 面临淘汰路在何方(3)
海峡网
2017-02-13 08:48

泉州人力三轮车沉浮70载 面临淘汰路在何方

赖姐踩车载客穿街走巷

三轮车曾是主要交通工具

像吴阿婆这样的载人三轮车师傅,在泉州市区目前已不足180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峰期,这个数字多达500多人。

泉州人力三路车起先分有货运、客运两种,其中客运又分有市营与郊营,郊营由交通部门管理,市营则由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负责运营。

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经理洪献忠表示,新中国成立前,泉州市区就由人力车、三轮车组成了一家三轮车公司,到了1980年,这家三轮车公司改名为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轮车是泉州主要的交通工具,最鼎盛的时候,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旗下登记在册的三轮车达到了500多辆,到了1997年左右,也还有300多辆”。

“当时三轮车是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培训、统一车型。”洪献忠说,那时公司统一招聘三轮车师傅,有正式招聘也有签订合同,如今公司还会为正式员工缴交社保医保。当时,三路车师傅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之后取得营运证、行驶证、牌照后才能上路。每年交通局会对三轮车师傅的营运证进行年检,交警部门对师傅的行驶证进行年检。

原先在泉州市区的汽车站、开元寺、文化宫、第一医院等还有大小20多个三轮车站点,行驶线路就跟如今的公交车一样都规划好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必须到每个站点买票之后才能坐车。而郊营的三轮车进到泉州市区是有要求的,当时市区四个门,每辆进入市区的郊营三轮车都必须在进城时取一张临时牌照,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出城并归还牌照。

洪经理说,当时三轮车师傅的收入还是挺可观的,一名三轮车师傅踩几年车就可以回家盖一栋房子。后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发展,三轮车逐步被抛弃,2000年之后,交通局不再对三轮车的营运证进行年审,之后几年,交警部门也不再年审。2006年,公司最后一次对在册的三轮车进行年检,当时只剩下180多辆,“如今已达不到这个数了”。

老泉州人的担忧

“要是没有了三轮车,像我这样的老人就不知道怎么出行了,三轮车是泉州的一个特色,希望能保留下来。”

踩车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

住在中山路指挥巷口“刘胜裕总行”洋楼里的老奶奶李佰佳,是一位出行都靠三轮车的老人。这个习惯,从她还是李家大小姐的时候就保持至今。她喜欢三轮车能随停随走,穿梭在古城里的巷子间。

老人有固定的三轮车夫,她总会提前一天和师傅约好,把她送到目的地,师傅就在附近等候,再将她送回来。每一趟路,她总会多付给师傅一些钱,逢过年,她会给师傅包个红包贺岁。三轮车师傅车坏了,她会专门到师傅家去看看。

李佰佳老人很怕三轮车会消失,她说,老泉州人都喜欢坐三轮车,“要是没有了三轮车,像我这样的老人就不知道怎么出行了,听说厦门三轮车已经被取缔了,但三轮车是泉州的一项特色,希望泉州的能保留下来。”

老人口中的师傅名叫李明海,49岁,鲤城人,踩了21年三轮车了。每天早上9点,李明海从家里出发,一路上慢慢骑,一边看有没有客人,一直要到傍晚6点才回家。

2月10日这一天,李明海的生意比以往好多了,刚进古城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要去关岳庙的客人。一天下来,李明海拉的客人几乎是往关岳庙和开元寺跑的,“今天赚了100多块,最近比较忙,往常顶多赚个几十块。”每年元宵,正是生意最好之时,少有的好生意让他很开心。

因为载的客人都是老泉州人和游客,李明海基本在鲤城区里转,对古城也很熟悉,遇到游客,他不仅介绍景点,还会介绍泉州的名小吃。

“10年前一个月还能有3000多块的收入,如今一个月2000元都不到。”提到过去和未来,李明海有些无奈,三轮车早已不是主要交通工具,踩三轮车也已不能如当年一样养家糊口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伙出行更方便了,人力三轮车的市场空间大大压缩了,踩车的人也越来越少,越来越老,“感觉这个行业就要消失了,但真的不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它消失。”

那些老雇主多半已过世

就在李明海送完关岳庙客人的当口,古城另一边东湖街附近,身材圆润的赖姐蹬上三轮车,开始了下午的行程。

赖姐今年53岁,每日的行程很满当。清晨,她给一家人煮好早饭,收拾好碗筷,7点多便得出门,载两个小学生上学。丈夫也是同行,但两人一般各走各的。“载学生要风雨无阻,要准时,还要小心翼翼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过收入稳定,大多孩子她一载就是6年,我已经载出好几个毕业生了,有的姐姐载毕业了,接着载弟弟”。

中午,赖姐还得回家做饭,下午两点多再出门接着干活。和丈夫从老家洛江罗溪来泉州,这三轮车一踩就是20多年,踩出了3个孩子的生活费、学费,但踩不出一套房子的首付。一家人一直租房住,为了省钱,就找市区的自建石头房租。

元宵节那天上午,接到老雇主的电话,赖姐从北门街往雇主家赶。这位雇主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就住赖姐家不远。赖姐说,如今会预约三轮车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这些年来载过的老人家,多半都过世了”。

“三轮车也是有竞争力的行业呢”,早年别人都装上电动机,赖姐想着自己胖,多踩踩也好锻炼身体,何况加一个电动机2000元,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便没装。“可有的客人会挑剔呢,上了车,看你的是脚踩的,慢,就跳下车,不坐了。你跟别的装了电动机的三轮车并排,踩不过别人,客人也会有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