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泉州新闻
数十位专家学者畅谈《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泉州晚报
2019-12-05 09:40

为文化遗迹留魂 为历代学人留影

作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全域性项目之一,近日,《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座谈会在福州大学石化学院(泉港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40多位教授、专家、作家、评论家、学者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以散文笔调挖掘讲述古刺桐港历史文化往事的《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由泉州本土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陈小平创作。作家沉潜于古刺桐港史实的挖掘与陶冶,求索文献资料,考察文物史迹,钻研人物业绩与思想,描绘了一幅一千多年来泉州市港口发展变迁的城市画卷。

该书多个篇章提到发现宋代沉船的厦大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先生。在字里行间浮现的恩师身影,令庄景辉、侯真平、陈鹏鹏、梅华泉、林存琪、林少川等专家、学者满怀感慨。“作为泉州港考古、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奠基者,庄为玑在教学、科研方面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该书在勾画出历史事件本身的价值之余,也勾勒出文物、古迹背后学者的努力。”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这种形式不仅为文化遗迹留魂,也为历代学人留影,十分重要”。

福建文学》副主编石华鹏认为,该书更像是一部非虚构的地方文化史。“历史文化是这本书的心,学术就是它的肉,文化散文是这本书的皮。有时候,互用文体,会产生很有魅力的文章。”他说。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戴冠青说,希望更多作家把历史写得更生动一些,让历史不再成为历史学家案头的课本。

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翔、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梅华泉、泉州府文庙管理处主任何振良、闽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郑镛、福建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专家胡永等人则认为,这本书对做文物考古和历史研究的人是一种启示。大家应该针对年轻群体,创新传播方式和形式,更好地呈现、传播历史古迹,推动可持续发展。(记者陈淑华)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