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漳州新闻
告别“马路拉链” 搬入“集体宿舍”——记者探访漳州主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
闽南日报
2019-08-22 16:36

告别“马路拉链” 搬入“集体宿舍”——记者探访漳州主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管廊开挖现场

告别“马路拉链” 搬入“集体宿舍”——记者探访漳州主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

已建成的管廊

核心提示

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警匪追逐于城市的地下管廊之中,环境幽暗潮湿,管线纵横交错,情节惊险刺激,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现实中的地下管廊是怎样的呢?日前,记者拿起相机,戴上安全帽,跟着项目工程人员进入金塘路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直击主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情况,了解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

现场聚焦

管廊肚里能开车

金塘路位于芗城区金峰开发区,南起胜利路,北至高速天宝互通,总长10.2公里。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在建的一期工程全长7.7公里,而地下综合管廊也将会贯穿金塘路一期全线道路。

走进综合管廊,给人第一感觉便是宽敞,净宽4.3米、净高2.85米的管廊空间,丝毫没有传统下水道的狭窄。管廊两旁的管道支架密集而整齐地排列着,犹如一栋栋精修完工的小房间,只等各条管线“入住”。而中间2.2米宽的检修通道,虽然无法做到像电影中的飞车追逐,但也足够一辆小轿车行驶。

地下综合管廊到底管了啥?几张挂于管廊支撑架的标示牌给出答案——电力电缆10kV、通讯电缆、给水管、自用电气……据工程负责人吴旺根介绍,该管廊收纳了城市电力、弱电、给水、中水等线网管道,分为三舱和两舱两种类型,其中三舱综合管廊有1个综合舱和2个高压舱;两舱综合管廊有1个综合舱和1个高压舱。每个舱都放置不同的通道,两舱类型的管廊主要放置管廊自用的电气线路、通信电缆、10千伏电力电缆以及给水管道和中水管道;和综合舱一墙之隔的是敷设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压电缆的高压舱,两舱相对独立。“每条‘血管’分工明确,确保‘营养物质’输送到位。”吴旺根介绍道。

再不用反复挖掘修路

无论身在城市或是乡村,你都曾经会在街头巷尾,看到错乱交杂的电线在空中随风摇摆的乱象;也一定经历过家门口的道路为了修理管道,拆了修、修了又拆的苦恼。落后的城市基础建设,成为影响城市美好生活的大难题,也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品质形象提升。为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大有益处。

金塘路作为省市重点工程,连接着市区西北部三个乡镇12个行政村、3个高速出口的城市快速通道,既是主城区的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更是福建省第一条220kV高压电缆下地入廊的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主路面计划于春节前通车(不含下穿通道段)。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地下管廊,既提升了城市管线维护的便利性,杜绝重复挖路带来的“拉链马路”问题及供电线缆、通信电缆、监控线缆等密密麻麻的线缆织成的“空中蛛网”现象,又使城市管线的使用年限比传统直埋式管线大幅延长,更加节约环保,同时将线路“由上改下”,改善了城市环境整体形象,提升区域的市政配套水平,带动周边2万多亩土地的开发利用,扩大主城区辐射力度。

建设管理都很智能

“什么都管”的地下综合管廊,犹如人体的血管,掌握着城市水电气等资源的供给。如何保障“血管”的畅通不堵塞,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吴旺根告诉记者,管廊建设前期运用BIM建模技术,将管线透视化,让“城市血管”的排布更加明了,使设计和施工衔接更为顺畅,有效缩短工期;建设过程中运用现浇法施工及铝合金模板支撑体系,在提升混凝土质量及观感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金塘路综合管廊基坑根据不同施工条件,采用分段分级、先支护后开挖的方式,确保施工安全。城投建设团队采用多种新工艺、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下一步,综合管廊内还将安装通信监控、电力监控、安防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廊体结构监测、智能机器人巡检、火灾自动报警等7个主要系统,并实现管廊运营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保障“城市血管”随时可“体检”,随时可“治疗”,实现“管、控、营”一体化智慧型管廊。⊙记者杨瑞见习记者沈昊鹏通讯员郑文典戴淑增文/图

相关链接>>>>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和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地下综合管廊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目前,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都建有地下综合管廊,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是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手段和开端。

1958年,北京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又推出更多管廊试点。随后越来越多大中城市开始规划和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长度已达4700公里,形成廊体2500多公里,仅江苏省就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多公里,在建管廊150多公里,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投资200亿元,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00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

☉本报记者杨瑞整理

(责任编辑:黄仙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