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福州市完成20宗建设用地项目表土剥离
福州日报
2019-09-02 08:41

福州市完成20宗建设用地项目表土剥离

回填的优质土壤让农民可以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

海峡网9月2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阮冠达/文 邹家骅/摄)本月,已近秋收时节。漫步在长乐文岭镇,金黄的稻田、绿油油的蔬菜随处可见。在一片片田野中,两块相邻的农田格外显眼:薄薄的田垄两侧,一侧是常见的土黄色田野,另一侧却铺满了肥沃的黑土壤,绿油油的新苗在黑土间探出了头,显得生机勃勃。

“这两片土地,就是接受了表土剥离改良与没有接受改良的区别。”项目现场负责人周平介绍,今年以来,表土剥离试点已正式在长乐文岭镇一带全面铺开,原先观望的农户们纷纷上门,希望加入试点,一片片荒地“改头换面”,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表土能搬家

良田异地再重生

“产量提高了将近一半,耕种作业更方便,庄稼的选择也更多样了。”望着田间绿油油的青菜和大蒜,山边刘村的刘国艇笑得合不拢嘴。一年前,这片20余亩的田地还属于八等旱地,土壤贫瘠,只能种些地瓜、花生乃至抛荒。而到了今年,田间已是一片丰收景象。

一块旱地怎么就变成了良田?在不远的一处堆场,记者见到了让这片荒地“改头换面”的“法宝”:数万立方米的泥土在空地上堆成的几座小山。不同于普通的砂土,这些泥土全都是宝贵的耕作层土壤。

“这些土全部来自天津大学分校区项目用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看到,在这些表土的“老家”,原先的田地已经被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坑,与周围的平地相比下降了近50厘米。

“自然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200年,而1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更是需要200年至400年的形成时间。经历长期自然演化与耕作培肥而形成的优质表土,是一片耕地的精华。”上述负责人介绍,天津大学分校区的配套路网建设,占用了3000余亩耕地。按照传统做法,这些肥沃的土壤要么被埋在水泥地之下,要么就近成为建筑材料,极为浪费。而通过表土剥离再利用,这些肥沃的土壤将得以在另一片田地获得重生。

给表土搬家,需要的步骤可不少。“首先要针对涉及的耕地进行调查,检测土壤质量、元素含量等,如果有符合标准的田地,我们就会用挖掘机取走表层数十厘米的土壤,运往堆场暂时存放或直接送去‘新家’。”上述负责人介绍。

文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表土再利用以来,各处试点农田的产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种植结构也更加丰富,“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村民还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一年之后,不少人都坐不住了,主动上门想要改良田地”。

占优亦补优

耕地质量不打折

表土剥离工作的灵感,来源于占补平衡的思路。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方式,各地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占一补一的原则,占用多少耕地,就应当开垦多少新的耕地。

“过去的工作只注重耕地面积的平衡,经历长期实践,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慢慢显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所占用的往往是平原肥沃的田地,而新开垦的耕地往往在山区,耕地面积虽然相同,耕作的质量却不可同日而语。“推动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就是为了保证占优补优,不仅补上耕地面积,还要补上耕地的质量。”

该负责人说,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操作得当,一亩肥沃的表土可以成功改良约0.6亩的土地。“目前,我市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在1.1万亩至1.5万亩之间,其中沿海平原地区在0.8万亩以上。如果占用平原地区的耕地全部进行表土剥离再利用,每年就可以再造0.3万亩以上优质耕地或改造中低产田0.5万亩。”

据悉,早在长乐之前,我市就已在福清进行了全省首个表土剥离再利用项目试点,长乐也随后加入了试点范围。目前,两地共计完成20宗建设用地项目的剥离工作。“这一模式,在连江、马尾等耕地丰富平原地区同样有着很高的推行价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黄仙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