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30日下午,在闽清县梅溪镇樟洋村,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以下简称“闽清站”)正式落成开放,为闽清乡村振兴再添“新引擎”。
沉寂古厝“变身”多功能工作站
“穿过弄堂,就来到我们工作站的直播间,声卡、灯光等直播设备一应俱全……”跟随闽清站地方站站长裴锦泽的脚步,一座看似普通的古厝却“藏”着别样天地。
这是闽清县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约共建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以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厝宝英厝为基底,在修复性改造后,打造乡土展厅、多功能会议室、直播间、创客空间等多个场所。落成仪式当天,到访嘉宾络绎不绝。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无人知晓的破败古厝。“屋顶破了好几处,土墙也开裂,虽然有几户住户,但房屋内外堆着垃圾,看起来没什么生气。”村支书刘景浩回忆。
2019年,清华大学工作站选址宝英厝以来,“人气越来越旺”成为当地居民对古厝的新印象。每逢寒暑假,都有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团队的成员来当地调研、测绘,不时还有学生走进农户家中询问有哪些公共空间方面的需求。
“基于村民的需求和工作站的功能,我们在保存古厝整体结构基础上,改善了古厝的采光和地面铺设,保留古厝风貌的同时,设计了多样的功能区。”负责工作站整体设计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黄杰介绍。
历时一年多的建设,昔日沉寂的古厝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为青年提供创业项目入驻、实习、实践、乡村振兴一站式服务等多种服务,目前已签约建立“青春家园”“普惠金融讲习所”等多个项目。
新“村民”投身乡村振兴
30日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三学生凌感第五次来到闽清,不同的是,这回他有了一个新身份——樟洋村“荣誉村民”。当日,有3名来自不同院校的青年学子获此殊荣。
为什么把这些外来的年轻人称作“村民”?“过去两年的寒暑假,我都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来到这里,不仅为工作站的修复改造献计献策,也为乡村振兴出力。”凌感说。
寒暑假期间,这些年轻人来到闽清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当地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广泛调研闽清橄榄、脐橙、茭白等特色农产品产业,投身当地教育产业调研、疫情后农旅复苏调研等多项工作,拓展自身视野同时,为乡村发展建言。
不仅打造乡村振兴工作站作为服务阵地,在工作站筹备、建设的3年间,已有13批130多名清华师生来到闽清,开展众多主题的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并组织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联合共建,共同完成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多方面调研,并完成产业升级方案、品牌包装4套,村庄文创产品3组,工作站设计改造方案1套……在梅邑大地,处处有新“村民”发挥各自所长,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身影。
“不仅是吸引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介绍,依托工作站这一开放式的合作平台,还将广泛聚集社会、企业等各方资源要素,为闽清古厝民居活化、产业发展、本土人才培育、三产融合等各方面出谋划策。
打造校地合作“闽清样板”
越来越多的新“村民”愿意走进闽清,离不开当地的支持。
“为推动工作站建设,我来闽清已有10余次,每次来了之后都还想再来。”工作站清华校方站长韩昊庆说,这不仅源于闽清独特的乡村文化与生活图景的吸引力,在实践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和三农服务超市提供的支持也让他印象深刻。
作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服务团队落地闽清开展工作的“陪护师”,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积极协助来梅清华学子与当地各部门、乡镇沟通交流,为清华学子调研、创业提供渠道,提供住宿等基础保障,并安排懂方言的向导陪同调研,尽可能扫清障碍,帮助团队融入当地乡村振兴建设。此外,在政策上,闽清县还出台相关人才政策对来梅清华学子开展相关项目进行扶持。
“不仅是‘后勤’保障到位。”张弘介绍,目前清华大学已在全国多地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而闽清站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在地合作方的专业性,“闽清三农服务超市作为在地的项目孵化、运营主体积累了较多经验,为我们融入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
今年,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县还将搭建“三创”平台,吸引更多创业大学生返乡,孵化更多落地项目,为本土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福州日报记者 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