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喜迎世遗大会 福州亮出文化遗产保护成绩单
福州新闻网
2021-06-30 10:18

福州新闻网6月29日讯(记者 朱丽萍/文 林凯航/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7月16日至31日在福州隆重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福州将高水平办好第44届世遗大会。6月29日,“继往开来,福州文化遗产保护新征程”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召开,会上介绍了近年来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成效以及下一步福州文化遗产保护举措。

福州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58处

福州历史悠久,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为福州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4项,其中国家级16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7个。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提出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推动“四个一”(一个局、一个队、一颗印、一百万元,即成立福州市文物局,成立福州市考古队,城建项目立项时需要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增加文物保护经费至100万元)等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福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论述,从点、线、面立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重点文物保护修缮有成效

“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修缮226处

2018年至今,福州共有98处文物新公布为全国、省级、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五”期间,严格按照文物修缮原则,全市共完成福建船政建筑、华林寺大殿、宏琳厝等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修缮工程226处,绝大部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得到保护修缮和利用。华林寺大殿、林文忠公祠、林则徐出生地等进行全面修缮,并布展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加大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

对6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开展文保

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修缮、管理利用机制。

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完成4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保护范围等保护线划定,并纳入国土空间信息系统。

2017年至今,市文物部门对2700多个建设项目提出文物保护审查意见,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文物保护各项措施;配合福州地铁、闽侯二桥等6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开展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有效实现城乡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协调发展。

打响古厝旅游金字招牌

提升300个文化遗产参观点

古厝保护及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成功举办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坛,发布《福州宣言》,凝聚古厝保护、利用和传承共识。

率先在全国首创古厝长制,积极探索文物守护志愿者、文物点认养等长效工作机制,打造福州古厝保护“样本”。开展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工作,形成“六个一批”91项335个项目,资金176亿元。合理利用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等,修缮设立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等场所,开展非遗进古厝等系列文化活动。集中开放南公园等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及51条传统老街巷;提升300个文化遗产参观点,打响城市中轴线古厝旅游金字招牌。

创新古厝保护工作

活态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坚持依法依规保护。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主持制定的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公布实施《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古厝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规范性文件及《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等一批文物本体保护规划。同时,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出台《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统一非遗项目、传承人管理标准,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其次,坚持活态传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整合三坊七巷、海丝、船政等具有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别采取保护型、文博馆所型、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改造型等不同模式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并因地制宜、创新开展“非遗进古厝”、“非遗进校园”等活态传承工作,通过文旅活动、学校教育、对外交流等渠道和方式展示闽剧、评话、茉莉花窨制工艺等代表性非遗项目,以更鲜活、饱满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另外,坚持文旅融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丝文博月、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我为福州文物代言”等活动,全面提升全市人民对海丝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古厝保护的意识。

下一步,福州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的要求,高水平办好第44届世遗大会,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继续推动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