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河串珠公园。(资料图) 叶义斌/摄
福州日报记者 钱嘉宜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福州发展提出殷切期望:“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山水相依,人间福地。自福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福州结合城市特有生态“家底”——水,聚焦百姓关切,加强要素协同、区域协同、部门协同,集成创新、综合施策,将城区内河水系治理经验做法,推广应用到“两江四岸”、龙江流域等环境治理提升中,结出累累硕果。2021年上半年,福州全市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大江大河、小流域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V类及以下水质。
力度空前、全民齐动、创新频频……通过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一套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多方参与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机制已然诞生,成为福州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旁证。
打好“组合拳”
构筑全民治水大格局
雨后初晴,永泰县清凉溪上几艘木筏又出动了。“河道专管员每天都得巡河,发现垃圾马上拍照上报并及时打捞。相关问题通过网端平台立案核查,再流转至各相关部门处理,最终结案、评价,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治理流程。”永泰县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经理黄威介绍。
设立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是永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域治理的创新之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永泰县组建起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配备专职队伍,建立巡河全程可视化、动作标准化等管理模式。成立至今,中心已巡查累计发现较大问题1089件,办结1019件,办结率达93.5%。
专业队伍“进场”只是福州自上而下构筑全民治水大格局的小小缩影。
全市层面,市委、市政府与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签订治水“责任状”,逐级压实责任;各县(市)区逐项制定饮用水源、城市内河、重要湖泊等方面13份治水清单,严格落实“领导包案”“挂账销号”制度。社会范围内,“民间河长”队伍不断壮大,协助河长监督一系列涉水问题;试点成立县级生态环境中心,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体化运作模式强化发挥统筹指挥作用,对相关问题开展专项督查,水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逐步健全。
擦亮“金招牌”
建立综合治水新模式
黄昏的福清虎溪,晚风徐徐。开阔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飞过,划出道道清波。“很难想象,一年多前,这里还飘着异味,散步都要绕道走。”家住附近的林丽说。
变化始于2020年。福清打响龙江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同时统筹淘江、迳江、渔溪等7条小河流域治理,为城市打造永续发展的生态水环境。
“一年来,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展开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在水里进行河床清淤,在岸上坚持全面截污,在两侧统筹推进污染源治理。”福清市龙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年的努力,今年上半年龙江流域水质跨类别提升为Ⅳ类水。
如龙江治理一样,福州开展水系治理一直都有章可循。在初步清淤截污的基础上,协同开展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治理和河道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治理”的治水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
着眼长远,福州进一步延长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探索建立包括水质维持、环卫保洁、设备运行等指标的内河运营管护综合评价体系,推行“建管维”一体化。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依托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深入推进大数据与生态环境治理深度融合,以现代化手段助力河流湖泊精细化治理。
做足“水文章”
打造亲水宜居幸福城
漫步10公里环湖步道,满眼皆景;水域面积接近3个西湖,利于蓄洪调度……7月,位于福州大学城的旗山湖公园正式开园,兼具生态观景与防洪安民两大功能,公园成为新晋“网红”。
“住在大学城附近更幸福了!”市民张女士兴奋地说,水清岸绿、山水相连,福州引以为傲的景观名片就在“家门口”,获得感十足。
生态环境好不好,最终还要百姓说了算。近年来,福州以治水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宜居城市,折射出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坚定追求。
城市规划深度融水——将水环境保护纳入全市战略发展规划,从总规、控规层面保护山水界面不受破坏,分类推进山水生态廊道范围内整治提升。
河道整治注重亲水——在河道整治的同时治理水系周边环境,以沿河步道和绿带为“串”,以有条件的块状绿地为“珠”,大力建设串珠公园、滨河绿道。
打造品牌助力护水——充分利用“两江四岸”沿线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联动建设闽江核心段、烟台山—上下杭等一批精品景观带,打造“文盛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福州现有串珠公园200座、滨河绿道550.8公里,宜居之城雏形已现。”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将持之以恒以水为笔,书写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区改革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