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碧水穿城过,两岸秀色锁清波。秋日暖阳,远山如黛,几只白鹭掠过碧波荡漾的东湖,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卷跃然纸上。这个秋天,水清碧透的大美长乐从何而来?答案需在河边寻。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过程中,长乐亮出巡河治水“七十二般绝技”。利用大数据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让空中有“侦察员”、水上有“巡逻兵”、岸上有“护河队”,真正实现河流“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的河湖长制巡查体系,在“指尖上”打造幸福河湖管理“最强大脑”,在全民巡河督查中打好碧水保卫战。
既能“上天”又能“入河湖”
伴随着“嗡嗡嗡”的声音,无人机在水域上空上下翻飞,实时抓拍,不断变换的画面第一时间传输到工作人员手中的监控仪屏幕上,河道情况一目了然。这是长乐区为河长制巡查河湖增添“天眼”带来的新成效。
让无人机投身巡河战斗是长乐区“上天”巡河的探索与创新。由于流经街道的江河水域情况复杂,有的河段人员无法深入巡查。“我们探索使用无人机巡河,力求在交通不便的河道更深入了解问题。”航城街道三级主任科员林依再告诉记者,每月的巡河日,街道会使用无人机对辖区江河展开巡查,不仅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巡河效率。
无人机能深入更远水域和隐蔽处搜索漂浮物,污水偷排现象拍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上月,无人机在下洞江流域巡河时,就发现两处排污口,其中一处存在偷排嫌疑,另一处则是污水管道破裂,航城街道及时派人前往处理。发现问题后,区河长办采取发函的形式告知乡镇,限期整改,现场复核整改情况。仅今年以来,长乐区就发现各类河湖问题156个,下发整改函41份。
“除了无人机,无人船也是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监管网络的重要一环。”长乐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船可以通过4G/5G无线通信方式操控,规划巡查监测路线,进行由点及面的水质监测,对隐蔽排口等人工难以勘察的区域进行水质及监控数据采集,及时发现水面异物、排口异常等隐患,提供主动预防手段。
巡河既能“上天”又能“入河湖”,一个个灵活、酷炫的“技术之眼”的加入,在长乐大小河湖之上密织一张保护网,让各类水面漂浮物、排污口,甚至违法建筑、涉水违法活动无处躲藏。
“指尖上”智慧治水
当数字遇上“水”会发生什么?在滨海新城东湖社区的高楼顶部及湖边水域,数名“东湖卫士”日夜监测周边水域的点滴变化,它们正是东湖社区引入的华为全景跟踪摄像设备和“四无”生态型摄像机。其中,“四无”指的是无网、无光、无电、无需运营。与传统监控设备相比,这款生态型摄像机能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助力东湖生态保护。这些设备统一接入“i东湖”智慧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全域监控,一旦发现有人落水或违法垂钓,就会自动报警,为巡河工作增添科技之力。
东湖的智能监控可不是长乐数字治水的个例。长乐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智慧河长数据平台,高效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河湖管理一体化协同能力,保障河湖生态可持续发展。
长乐还建立区级河长大数据,以河湖治理为切入点,在充分整合共享水利部门内部及外部门数据资源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水质、视频、水雨情等物联感知建设,初步构建智慧水利大脑及智慧应用平台,全面提升长乐河湖治理及水灾害防御能力,并为未来智慧水利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推动治水攻坚工程驶入“快车道”。
各类“河长”共同巡河
刚吃过午饭,文武砂街道党工委书记卢文达又沿着万沙河沿岸步道一路走走看看。作为乡级河长的他,眼中除了风景,还时刻搜索着视线范围内可能破坏万沙河生态的行为,“万沙河原本是乡间小河道,如今的水面宽阔、河岸成景来之不易,文武砂街道要保护好建设成果”。
保护水清岸绿,河湖长制功劳不小。长乐区通过逐级健全河湖长制,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积极推行巡河社会化购买服务,工作已全面走上正轨。区河长办成立洞江湖、东湖、闽江口三个片区督导组,每天对各乡镇(街道)河湖问题进行督查暗访,每周汇总形成问题清单下发乡镇(街道)进行跟踪督办。各乡镇(街道)党员、志愿者自发成立形式多样的民间组织参与河湖长制工作,如基层党员护河先锋队、民间志愿者护河保卫队等,在全区兴起护河、卫湖热潮。
每月14日的“巡河日”活动,由区、乡镇(街道)两级河长牵头组织,邀请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乡贤、科研人员等组成“代表河长”“委员河长”“企业河长”“技术河长”,聚焦河湖管护问题,共同开展巡河活动,寻问题、找差距、听民声、问对策。
收到河湖问题反馈后,长乐区河长办立即将问题通报给属地,要求乡镇(街道)以最鲜明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最严格的标准,对反馈问题照单全收,逐一挂单督办、限期整改、验收销号,推动问题立整立改、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幸福河湖成为现实。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见习记者 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