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百年党史的“南阳地标”
福州新闻网
2021-10-20 10:28

1944年8月,福建省委机关与武装主力成员昼夜不停地徒步跋涉,自永泰官烈出发,翻过一山又一山,秘密入驻长乐江田的南阳村。南阳村的陈氏祖厅成为省委机关办公场所,东边的“伽蓝宫”与十米开外的“洋厝”成为宿舍与食堂。省委在这里办公,游击队员们在这里放哨、站岗,红色的电波从村内的九涧山发出。

此后10个月的时间,南阳村成为全省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及南方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曾经的烽烟弥漫,如今重归宁静,但这里的古厝与青山依然传递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它们共同组成了属于南阳村的红色地标。

陈亨源故居:赤色火种起洋厝

“这座西洋建筑风格的双层小楼就是陈亨源故居,也被叫作‘洋厝’,曾作为福建省委迁址南阳时的机关驻点之一。”长乐南阳福建省委旧址讲解员谢海琳告诉记者,从这里走出来的陈亨源正是将红色火种引入南阳村的第一人。

1930年,陈亨源在完成了上海医学院函授学业之后开了一家名为“复苏”的诊所,1933年将诊所迁到了福清县海口镇时,结识了皮鞋店老板陈金来,两人迅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日,陈亨源从陈金来处得到几本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小册子,阅毕只听陈金来说:“中国人总不能束手待毙。”陈亨源茅塞顿开,苦苦寻找的报国之门就在眼前。

原来,陈金来是中共地下党员,以皮鞋店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在陈金来的影响下,陈亨源意识到从医解决不了穷苦人民的根本问题,于是在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亨源根据党的指示,毅然关闭诊所,变卖资产筹集资金。12月,他回到南阳村,在“伽蓝宫”创建了抗日武装根据地。

游击队的第一批成员有7人,都是陈亨源的族叔与族弟,被称为“七人小组”。随着抗日宣传的深入,南阳村村民都被发动起来,长乐、福清、平潭的热血青年也不断来到南阳投奔革命,南阳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为了支撑起日益壮大的抗日队伍,陈亨源将全部家产都捐献出来,村民们都说,穿皮鞋的医生变成了穿草鞋的司令。

福建省委旧址:亦文亦武壮雄志

“这里原先是南阳村的陈氏祖厅,在福建省委迁至南阳时成为省委机关办公场所。”距离陈亨源故居数十米处,这座条石围成的红色小厝在1991年被辟为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陈列馆。谢海琳介绍,这里一度成为全省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在陈亨源的带领下,南阳逐渐蕴积起深厚的群众基础。1944年7月下旬,国民党顽固派在闽浙赣边对共产党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清剿时,福建省委决定突破包围圈向闽中地区转移。8月下旬,福建省委几经辗转,将驻地秘密迁到南阳村。

10月,福建省委向全省发出积极争取国民党爱国人士共同抗日的倡议。倡议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热烈反响,长乐首祉乡联保主任、开明绅士林伯荣,主动拿出枪支、粮食支持抗日游击队;江田乡陈惜耕主动同共产党合作抗日;永泰县中城保长、芦洋保长以开店做生意的名义,为党和武工队递送情报、代购食品……

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召开省委干部会议、筹建闽江工委、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等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陈氏祖厅成为省委多次开会的地点,许多重要的指令从这里发出,革命力量也从这里辐射到八闽大地。

九涧山:盘盘洞窟藏英豪

在南阳村,有一座被誉为“小太姥”的九涧山,地形复杂,岩洞奇妙,洞洞相通。穿行于九涧山九坑洞中,随处可见当年游击队员留下的石案、石凳。最大的洞窟可容纳几十人,是作战指挥室,后面有一个不显眼的小洞口,从这个洞口顺着岩缝出去,可通山顶,其中一座石窟就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电台收发报的地方。

1944年10月,省委在九涧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打出“福建人民抗日游击队闽中司令部”的旗帜,任命黄国璋为司令员,林汝南为副司令员,陈亨源为政治部主任。会后的10月至11月,100多人的部队在省委书记曾镜冰的率领下,开赴闽侯南屿进行“闪电式”的抗日,以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主义,但省委的驻地也因此暴露。

1945年5月18日,日军撤出长乐,陈亨源根据情报分析,国民党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南阳村。他立即向福建省委领导汇报。省委领导果断做出决定,将省委机关及时从南阳村撤离。同时,南阳村的革命斗争仍在陈亨源的领导下继续开展。

7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革命力量转化为今天乡村振兴的力量。“陈亨源的儿子陈俊雄退休后回到南阳村,推动长乐南阳福建省委旧址保护开发,重新擦亮了南阳村的红色地标,组织修建了打通南阳村和江田镇的盘山公路。”谢海琳说,有了盘山公路,南阳村正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将红色精神传递出大山,以红色精神涵养着南阳的绿水青山。

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林榕昇 记者 林奕婷 谢星星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