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滴水人家》:福州曲艺深情讲述爱民故事
东南网
2021-12-23 10:05

《滴水人家》:福州曲艺深情讲述爱民故事

东南网1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文 通讯员 林耀恒/图)21日晚,福州大雨,乌塔会馆座无虚席,一台以水为主题的福州曲艺《滴水人家》在这里倾情上演。

作为福州市参加第八届福建艺术节的参评曲目之一,《滴水人家》取材于30年前发生在福州的一段真实故事。福州艺术家们用评话伬艺的形式,深情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马上就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感人故事。

藤山弄往事

《滴水人家》的剧名,与群众当年遇到的困难息息相关: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仓山区藤山弄供水管径小,地势又高,水压上不去,致使居民长期缺水,每日只能等到半夜弄外地势低的居民都休息了,藤山弄的自来水管才开始滴水,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根据《习近平在福州》一书记载:“1992年7月7日那场洪水过后,福州的天气非常炎热,仓山区下渡街道藤山弄的部分居民因为供水管径太小,水压太低,在天气热的时候,只要用水量一大,居民用水就出现问题。习书记了解到情况后,要求相关部门迅速解决。这些部门从现场勘察到管网改造,只用了很短时间就解决了问题。在居民接上自来水那天,冰凉的自来水喷涌而出,当地居民非常满意。”后来,藤山弄居民专门写了一首《天净沙·甘霖》表达感恩之情:“藤山滴水人家,长夜倦灯苦捱;书记查情令下,流水音佳。爱民人,在今夏。”

《滴水人家》以藤山弄居民张益飞、藤花两个家庭为主线,既重点讲述了藤山弄群众由盼水到得水的感人故事,又穿插进福州台江100多户连家船民搬家上岸的真实经历,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给群众带来的幸福感充分呈现。

让作品充满温度

怎样讲好这段爱民故事?主创团队手上,最初只有1992年8月19日本地媒体刊发的一则短新闻——《盛夏送水胜丹露 “马上就办”见真情》。为了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主创团队一次又一次走进藤山弄,走访一个又一个当事人,还原真实情感和鲜活细节,让《滴水人家》的故事越来越饱满。

“作为主旋律题材,如何超越单纯的歌颂性,是艺术创作共同面对的大课题。”《滴水人家》剧作者陈欣欣介绍,在收集了丰富素材后,为了将这一题材变成一个有情有趣、有人物有生活的曲艺故事,在创作时选择了以细腻的笔触,巧妙融合亲情、爱情、邻里情、干群情,力争让这部曲艺作品充满温度。

确立了以情感人的风格后,主创团队一次又一次集体攻关、精心打磨。“心怀感动,抒写真情,用纯纯的乡音,传递浓浓的乡情,这是《滴水人家》的艺术追求。”福州市评话伬艺传习所负责人介绍道。

此外,又有福州曲艺创作者黄宗沂倾力加盟,在剧中糅合进大量福州市井气息,通过口头语、俚语俗谚和特殊语法表达,为节目蓝本增色。

叫好又叫座

演出当晚,福州下起了大雨,但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乌塔会馆里座无虚席,整场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有些观众还是全程站着看完的。

演出中,4名福州评话演员,风格各异,轮番上场;15名福州伬艺演员,边弹边唱,形式鲜活。福州评话中的铙钹、吟诵、诉牌,福州伬艺中的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在该节目中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福州评话和伬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负责人介绍,《滴水人家》在创作时坚守曲艺本体,保留了评话中铙钹、吟诵、诉牌,伬艺中的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在极力彰显评话伬艺艺术特点的同时,还追求优美抒情的风格,加入了现代感、时尚感。

接地气的感人故事、评话伬艺的艺术美感、浓浓“虾油味”的福州谚语,加上福州曲艺名角刘宜威、林信清、郑怡等献演……一个半小时的故事,张弛有度,紧扣人心。记者观察到,观众在欣赏这部剧作时个个聚精会神,当演员们唱到“一枝一叶,总关民情”等精彩之处时,台下观众纷纷鼓掌叫好。

据悉,接下来,主创团队将继续打磨该曲目,力争将其打造成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