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作物用上“营养素”、为海产品育种当“气象卫士”……
来了科特派 种养更生态
为农业企业提供堆肥工艺,让水中养殖更加生态环保,为海带和鲍鱼育种当好“气象卫士”……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引导科特派助力相关企业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福州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苏荣瑞(左)在了解“福鲍1号”育苗情况。记者 张铁国 摄
变废为宝
农作物用上“营养素”
23日,记者走进福清市渔溪镇下里村。百余亩玉米地里,56岁的村民李典风正在采摘玉米。
“这个品种的玉米每亩只要施200公斤有机底肥,不用打农药,第二年施肥量还可以减半。以前用复合肥每亩要100公斤,年年都要施这么多肥。复合肥一吨要5000元,而有机肥一吨只要2000元,多亏了致青公司提供的有机肥,让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热情的李典风一边介绍,一边掰下一根水果玉米给记者品尝。
老李口中的福建致青生态环保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生态高值农业服务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制作成固态有机肥,可以有效修复土壤,防止酸化。该公司有机肥项目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企业能够创新发展,特科派是我们的‘助推器’——武夷学院教授林皓团队负责堆肥工艺控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周顺桂团队负责超高温菌种培育;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团队负责肥料配方。”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设计产能7万吨/年,预计全面投产后销售收入可达上亿元。目前,通过科特派助力,公司已经生产出针对茶树、柚子、橄榄、果蔬等不同植物的有机肥。有机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调控土壤,构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从而抑制由土壤传播的植物病虫害,同时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
循环用水
鳗鲡鲢鱼“和谐相处”
在闽清县上莲乡下丰村,30余亩鳗鲡生态养殖基地坐落于莲花山下。
“这4个池里养的是鳗鲡,另外2个池里养的是鲢鱼。鳗鲡池里的排泄物排至鲢鱼池中,供鲢鱼食用。池水经浮萍吸收降解氨氮后,再通过曝气,返回4个鳗鲡养殖池,池水不断循环使用。”近日,全国劳模、科特派、福建闽清丰达生态农业大观园有限公司(丰达农场)负责人陈谟凑向记者介绍这一鳗鲡生态精养技术。
2015年开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和院校专家的帮助下,陈谟凑的鳗鲡生态精养技术日渐成熟。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该技术日换水量减少90%,成鱼养殖密度每平方米达15公斤以上。该基地实现年出栏鳗鲡200吨,产值2000多万元。去年,陈谟凑的鳗鱼池养殖设备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一名党员、劳模和科特派,我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进一步推广鳗鲡生态精养技术,让优质鳗鲡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陈谟凑表示,福州是“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鳗鱼之都”,无论是烤鳗、鳗鱼丸,都有着深厚的消费文化和广阔的市场成长空间。他打算扩大规模,建设300亩集鳗鲡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致富。
气象服务
让海产品“茁壮成长”
“看到我们自己育种的优良鲍鱼品种和海带,真是振奋人心!”22日,在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和连江县组织召开的“向海发展·振兴乡村”乡村振兴观摩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对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鲍鱼和海带新品种连连点赞。
“我们培育的海带苗,占到全国总量的40%,是全国最大的海带种业基地;我们成功突破绿盘鲍育苗技术,并注册‘福鲍1号’品牌,建立起鲍鱼种质资源库。这些,都与科特派提供的气象服务分不开。”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说。
据了解,2019年以来,省市科特派、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苏荣瑞积极参与连江县气象局为农服务工作,协助做好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其指导下,县气象局围绕“海上福州”气象服务需求,联合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制定全国首个《鲍鱼养殖近岸海域气象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依托气象精灵海洋气象服务平台,面向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水产育繁推企业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及时发送“水产气象旬报”,提供鲍鱼海带育苗、养殖全程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
“气温、水温、光照等指标直接关系到海带苗和鲍鱼苗的健康成长,有了这个智慧化的气象精灵海洋气象服务平台,我们不用再进行人工一一测试了,省时省事多了。”林哲龙说。
苏荣瑞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积极对接县气象局,开展气象科技助农工作,利用好《鲍鱼养殖近岸海域气象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联合海洋渔业部门,建立鲍鱼、大黄鱼、海带等特色优势水产养殖气象服务试验基地,完善养殖关键期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指标,加强海洋气象服务基础支撑,提升“海上牧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张铁国 通讯员 郭文涛 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