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州古厝〉序》中这样写道。
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 池远 摄
长乐自古“枕山襟水,交通便利”,通达的交通促生了长乐的繁华,也孕育出“千年府第街”——和平街。2023年,正值福州长乐建县1400年,作为长乐的“千年府第街”,具有独特建筑风格、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和平街得到了完善的保护,留住了乡愁记忆。
司马第牌楼。
千年历史积淀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精神的源头。
长乐和平街东起东门兜,西至下橹桥,长约两华里,自古以来就是城关通往下长乐南北乡片的必经之道,也是明清时期达官贵人和富商集聚地,留下了近百座的古建筑。当时,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人如织,为那个时期长乐最繁华的街市。
福建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刘传标研究表明,长乐和平街自南朝成集市,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望族选择在此定居生息。由此推算,和平街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长乐当之无愧的最古老街市。
作为千载历史的见证者,古街老巷的存在承载着曾经的种种过往,连接着几代人的记忆。大片的明清古建筑、民国建筑、文保建筑与周边的古民居一起,见证着世事变迁,记录着独属于长乐的老城印记。
和平街内最负盛名的古建筑当属司马第,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朝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长乐人陈省的府第。陈省人尊之“少司马”,其府第就称为“司马第”,司马巷亦因司马第而得名。保存下来的这座故居,如今部分几经修葺,较好地还原了原始风貌。
太平桥。
浓浓乡愁记忆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这是长乐籍作家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描写的长乐和平街汾阳溪情景。这是他的乡愁,也是无数长乐游子的乡愁。
黄河浪童年记忆中的石桥、古榕树、刻字的石碑仍在。太平桥始建于唐上元元年(760年),由长乐梅花坊人林巨卿捐资建造。目前桥东北有明代碑刻“太平桥”,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立”,至今文字清晰可读。清雍正、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此桥。该桥长13米、宽3.8米,桥栏柱雕琢石狮,两边各两尊。这就是黄河浪所说的刻字石碑。
和平街自古文风鼎盛。有人统计过,在和平街,历史上曾经书斋、书院、书楼林立,负有盛名的有10所,世称和平街“十书斋”。这里除“东溪精舍”外,还有司马里的“翰林院”和“陈氏书斋”、汾阳溪东西两岸的“角山书屋”“苟有山房”“枕潄山房”、六平山下的“鹿畹轩”“小有洞天”“天地四方宇”等,都久负盛名。
“一师两状元”“一门三举子”,都是出自这条街市的故事,代代相传足以傲立科场,传千古美名。
和平街独具特色的巷子。
迎来古韵新生
长乐区委、区政府始终重视对和平街古厝的修复与保护。近年来,修复开放了长乐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一新的和平街片区主街道包括新民路、和平路、和平街及东关街,街道两侧小巷密布、曲径通幽,形成“五街十巷”的鱼骨状布局,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福州乃至闽东地区街市的格局。
曾经云集街道两侧的老字号,一度随着时代变迁而式微。如今,鼎昌糕饼店、宝宜楼金银店、妙如轩照相馆……这些陪伴了长乐几代人衣食住行的老商铺正逐渐重现昔日繁华。
吴航老城博物馆。
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并重,让古街重新焕发生机。长乐区在和平街内打造了长乐士绅文化馆、吴航老城博物馆等,进一步留存古建筑的历史记忆。其中,吴航老城博物馆所在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清代重修,此番修复,是它的第三次“重生”。长乐士绅文化馆设立5个展厅,以凝练的历史笔触绘制了一幅长乐从古至今的历史图卷,展现深植于长乐的海耕文化、笔耕文化、士绅文化,悠久绵长的文脉在这里徐徐展开。
古街新生,以人文山水格局为依托;文脉赓续,在这里生生不息。
文化时讯
●近日,福建省第十届百花文艺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长乐区摄影作品《壮阔国航情》荣获二等奖、篆刻作品《黄子峰篆刻》荣获三等奖。
●近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福州市文创走廊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出台。该方案以“闽江之心”为核心,打造十四大独具特色的文创区域,其中“海丝文创片区”涉及长乐区范围为700公顷。片区包含猴屿乡、潭头镇、梅花镇、文岭镇、湖南镇、漳港街道、文武砂街道、江田镇、鹤上镇等区域。该片区将以数字文化、演艺娱乐、文化会展为主导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丝文化发展带。
●为深入挖掘“福”文化内涵,讲好“福”文化故事,丰富七夕佳节的时代内涵,8月2日,“有福之州·福见七夕”第二届福州情歌赛长乐赛区晋级赛在长乐区融媒体中心举办。本次比赛吸引了不少市民、大学生等参与。选手在舞台深情演唱歌曲,将自己对“福”文化的理解、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融入歌声中。
长乐至宝
登文道
登文道在长乐潭头镇文石村。史料记载,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取名登文道,表明这里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
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在此设祭开洋,这里也是他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登文道还曾是古代长乐客商出洋的始发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的码头。目前,它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记者 侯宗焜 徐文宇/文 长乐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