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林森公馆享亲子共阅绘本之乐,赏非遗闽剧;到三坊七巷回顾名人故居里的历史烟云,进行一场寓教于乐的趣味研学……如今,被活化利用的福州文物建筑内,各色活动不断“上新”。
近日,仓山区闽剧协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项目传承基地在林森公馆揭牌,多名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曹学佺》《荔枝换绛桃》等闽剧轮番上演,吸引不少市民打卡。“古厝加非遗,福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市民林女士说。
林森公馆是曾任民国政府主席的福州闽侯县人林森的故居,也是省级文保单位。据仓山区博物馆馆长林松青介绍,十年前,仓山投入100多万元修缮公馆,在保留其外观旧貌的同时,活化文物,这座藏在闹市中的老洋房被开辟成儿童绘本阅读空间,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全省第一家公益性的绘本主题馆。
如今,老树发新芽,闽剧基地的入驻让林森公馆的日常受众进一步扩大,延展了文保建筑活化利用的范围,走进群众生活。
作为活用文物的典范,林森公馆在保护历史文化符号的同时,实现了文化遗产全民共享,成为福州在保护文物基础上活化利用的缩影。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这样写道。
岁月流逝,情怀如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留下的思想理念与推动的探索实践,成为福州古厝保护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多年来,福州牢记嘱托,笃行不怠,守护着这座古城的“根”与“魂”。
保护从摸清“家底”开始。福州市已完成涉台文物、海丝文物、革命文物、石窟寺碑刻等文物资源的调查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增公布11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不可移动文物。全市现有478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56点,省级136处,市县区级696处,国有馆藏文物24923件/套,数量达历史新高。
文物要留下来,更要“活”起来。福州率先在全省颁布《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组织编制《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导则规范》,并探索出“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的利用新模式,在古厝内引进新型业态,让老建筑“摇身一变”,成为百姓身边习以为常的文化休闲场所。
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代表名片,其中水榭戏台、二梅书屋等已作为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烟台山公共空间获得重建,形成商业漫步街区,连接起自然与人文的商业地标,成为时下热门打卡地;永泰嵩口古镇在外来新文化和本地文化中找到平衡,成为一处自然而温暖的古乡镇,成为乡村游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
据了解,2019年,三坊七巷建筑群、汇丰银行、林森公馆等3处文物建筑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2022年,永泰北山寨活化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彰显福州文物活化利用的显著成果。
永泰庄寨被誉为“明清时期南方民居建筑的奇葩”。北山寨位于永泰白云乡北山村岭头自然村,是山岗型双碉楼式庄寨建筑。2020年,濒危的北山寨变身为特色民宿,保护利用并举,破解经费难题,实现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全国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样板。
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全力推动文物修缮和活化利用;接下来将开展福州文庙、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等一批重点文物修缮,持续擦亮“福州古厝”名片,有效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汇聚强大精神力量。(记者 燕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