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摩崖石刻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的高度浓缩,咫尺之间,一览千年。
作为闽都文化发祥地,鼓楼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大量写景抒情的摩崖石刻,散见于“三山”、西湖、坊巷名居、寺庙宫观中。这些摩崖石刻是闽都文化宝贵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护好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摩崖石刻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价值,唤醒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知其所来,明其将往。摩崖石刻是展示古老福州的一扇窗口,是彰显福州风貌,孕育未来希望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23日起,鼓楼区委宣传部与福州日报社联合开设《闽都文化·鼓楼摩崖石刻》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时空,品味锦绣三山、人文鼓楼。
乌山顶的“寿”字摩崖石刻。
“后牧民,天乃食。维社稷,作稼穑。风雨雷,赞生殖。协时日,祭有秩……”这些充满民生情怀的文字,来自乌山摩崖石刻大宋福州社坛铭,它提醒后人:社祭要怀敬意,须以德政为先。
乌山是福州“三山”之首,现存160多幅珍贵的摩崖石刻。
早在1961年,乌山摩崖石刻就被列入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1990年至1996年,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多次到乌山调研,并提出“还山于民”。2003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乌山历史风貌区一期保护修复工程,2018年又推进二期保护修复建设。在落实“还山于民”的进程中,乌山摩崖石刻历史文化瑰宝重焕光彩。
唐大书法家留下“镇山之宝”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鼓楼区园林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建国又一次“客串”向导,向外地来榕的学者、游客介绍“蓬莱仙境”乌山。崖石嵯峨、草木葱茏,乌山上的每一处摩崖石刻都值得细细品味。
“从唐至清,许多来游的官宦名家、文人墨客在乌山留下笔迹,题刻字体有篆、隶、楷、行、草,形式有榜书、题名刻、纪游刻、记事刻、诗刻、祈福刻等。”李建国说,其中般若台铭石刻年代最为久远,可谓乌山“镇山之宝”。
般若台铭勒刻在乌山石林景区一块巨大岩石上,高近4米、宽近2米。全文4行、24个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般若”是梵语,寓意“智慧”。李阳冰,字少温,是“诗仙”李白的族叔,擅长小篆,书法风格“劲利豪爽、风行而集”,与“小篆之祖”秦相李斯合称“二李”。
李阳冰未到过福州,但族人、时任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向他讨得般若台铭墨宝后,刻于乌山上。乌山般若台铭石刻名扬天下。李白称其:“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康有为称:“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乌山般若台铭石刻可谓是开启了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摩崖石刻的文化曙光。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说:“唯李阳冰般若台铭在三山为最古。”
众多官吏倾吐家国情怀
乌山南麓,摩崖石刻“冰壶”是重要景点,其硕大的字体端直挺秀、工整有力,吸引许多游客驻足。
“冰壶”取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作《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将纯洁冰块放进晶莹玉壶里的艺术形象,寓意清廉正直、一尘不染的品格。
榜书“冰壶”落款为“烟霞病叟”,乃明代林廷玉之称号。林廷玉是福州人,官都御史,相当于今检察官,职责主要是对官员进行监察、弹劾,处理违法乱纪。
在朝期间,林廷玉经历了明代最大的科举舞弊案以及福州士兵索饷哗变两件大事,深知“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道理,因此以“冰壶”勒石。
中华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冰壶”之所以引人关注,还与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一脉相承。“廉者,政之本也。”乌山石刻“冰壶”,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饱含亘古不变的警示意义。
历朝历代,不少福州本地或在外榕籍官员来到乌山,触景生情,通过摩崖石刻抒发了满腔家国情怀。
23幅“新”摩崖石刻面世
乌山二期保护修复提升工程,新发掘了23幅摩崖石刻。岁月悠悠,它们有的被建筑物掩盖,有的埋藏在土方下。随着修复提升工程顺利完成,23幅摩崖石刻重见天日。
乌山是一座“执政为民”的理念之山。乌山摩崖石刻很多是福州的官员所题,题刻内容饱含亲民、爱民、勤政思想。乌山二期保护建设中显露出来的大宋福州社坛铭题刻就是其中代表作,为北宋时期福州知州事柯述所作。“知州事”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大宋福州社坛铭及题记,勒刻在两块巨大的岩石上,耸立于邻霄台旁侧。铭文写道:“……维社稷,作稼穑。风雨雷,赞生殖。协时日,祭有秩。后之人,敬勿斁”,提出了巩固江山社稷,发展农业生产,敬畏大自然的理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发出“为民祈报,政莫先焉”的执政宣言。
观赏乌山摩崖石刻,既能了解“一座乌山,半部中国书法史”的丰富内涵,又仿佛徐徐展开一部记录唐至明清福州官员履职尽责担当的执政实迹与思想理念的文化史。这些优秀的古代官员,保护一方江山,守护一方百姓,他们的事迹留在了乌山上,留在了历史中,人们崇敬着他们,保护好他们留下的题刻,为他们在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中郑重地留下了一方位置。(记者 雷岩平 刘珺朱丹华/文 池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