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橄榄采收季,福州各地一派丰收景象。
“以前这块地,草都除得干干净净,到处是裸露的黄土地,就怕和橄榄争肥、争光照。现在不同了,采取生态种植模式,橄榄树下种‘益草’,橄榄的品质更好了,产量也提高了15%。”闽清锦东橄榄园负责人黄长新高兴地说。
如今,福州的多数农户、企业已经形成共识:推进绿色种养,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实现绿色生活,是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好办法。
生态种养走新路
翻过群山,满眼青翠的罗源西兰乡七境茶场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在忙着除草,对茶园进行细致管护。
七境茶场种植面积有2500亩,年产茶叶约25吨。茶场年平均气温18℃,常年雨量充沛,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产出茶中极品“七境茶”。
“我们坚持生态为先,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套种等措施,在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推进茶园与生态相协调的同时,保证产出的茶叶品质更佳。”罗源西兰七境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庆佺介绍。
通过平整田地、修机耕路、通灌溉水渠,福州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块块小田变大田。在永泰,“稻渔”“稻鸭”“稻螺”生态种养、一田双收模式备受欢迎,不仅解决单一种植土壤肥力下降、虫害增多的问题,还有效提高土地效益。
当前,福州正积极探索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建设永泰、福清、罗源国家级、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形成绿色可持续增长新动能。
农产品以“绿”为美
进入冬季,晋安宦溪镇鹅鼻村的田地里,上一批白嫩水灵的萝卜刚进入市场,新播下的种子已迫不及待地长出小苗,预计将在春节期间采收。
鹅鼻萝卜,以“韩雪”和“汉白玉”为主,由省农科院从上百个萝卜品种中精挑细选出来,又经市菜科所等机构的农业专家指导种植,在晋安逐渐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区。去年,鹅鼻萝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销量也随着这项“国字号”荣誉的落地而大增。
“通过轮作休耕、施‘萝卜专用肥+鸡粪’后,我们种出的有机萝卜品质高,还绿色无公害,今年肯定卖得更好。”在田间忙碌的村民黄学快抬头抹了把汗,信心满满地说。
如何保证更绿色、更安全?“每一批‘走出去’的萝卜,都得经过检测。”黄学快告诉记者,晋安北峰山区拥有全省首个驻扎在田间地头的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中心,村里产出的新鲜萝卜都得及时送检。
今年以来,福州新增鹅鼻萝卜、闽清橄榄、福清尖椒、永泰绿茶等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连江鲍鱼成功列入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福州茉莉花茶、琅岐葡萄、一都枇杷等11个农特产品入选福建省首批“福农优品”百品榜。
如今,越来越多的“福字号”农产品正以绿色生态为卖点,源源不断地走出福州,端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开创富美新生活
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福州广袤乡村里,不仅生产方式大变样,村民生活也变得大不同。
走进罗源白塔乡南洋村,村道、广场干净整洁,庭院有篱有花;大樟溪畔,村民、志愿者积极参与护河爱水行动;长乐猴屿乡的“店仔”积分超市人气火爆,村民可以凭借参与房屋整治、垃圾分类等获得的积分,到店里兑换粮油等。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开展,全市大大小小的村庄有了明显改变。“三分靠整治,七分靠维护”,为了啃下生活垃圾等“硬骨头”,各地每年仍需耗费大量资金。针对此,福州使出新招——试点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引导村民参与维护,由“一边看”转变为“一起干”。
好风景还带来了“好钱景”。闽侯廷坪乡塘里村立足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着重发展农文旅产业项目,健全登山步道、露营平台、休憩平台等设施,进一步打响了“溪塘里美”金字招牌。去年,塘里村村财同比增长496.9%。
眼下,新的格局已经打开,新的变化仍在酝酿,身披绿色新装的福州,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正行稳致远。(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黄艳 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