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新”聚力,向“新”而行。
18日上午,在“福州市数字经济领域劳模工匠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行动暨现场技术支撑诊断会”上,劳模工匠们就企业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干货满满。这是市总工会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目前,福州市率先全国开发的“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数字化应用平台,已上线劳模工匠323位,并组织161人次劳模工匠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和产业发展共性难题250个以上,为超2600人次职工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如今,一条“企业点菜、劳模工匠做菜、工会送菜”的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流程,正在福州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徐徐铺开。
全国首个!
上线云端匹配平台
去年7月,全国总工会启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福建是全国五个试点省份(城市)之一。
在省总工会的部署下,市总工会主动靠前担当,大力开展此次专项行动。于是,作为全国首个为“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开发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应运而生。
蒋华玉是市职工三创中心的负责人,他负责带队将市总工会高质量开展这一专项行动的构想通过平台来实现。
“时间紧,任务重,市总工会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常态化对相关工作进行分析研判。”他回忆道。
去年11月23日,这个数字化应用平台经过不断测试完善后,在市总工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e福州”平台上线。
蒋华玉介绍,助企始于问企,平台里搭载了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征集和劳模工匠人才资源匹配系统,助力劳模工匠面向各类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创新研发、工艺技改。
企业“秒配”
“专属”劳模工匠
黄武春是福建中水时代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他一直在关注着“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的进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这时,若有高人指点迷津,那就是一场‘及时雨’。”黄武春说。
黄武春团队致力于“漏损检测、智慧节水”,他希望为公司发明的“智慧物联网节水检测系统”得到不断完善提升并找到更多的落地空间。
“平台上线的当天,我登录后填报了企业技术需求,上传了技术资料、专利报告等,就收到了平台为我‘秒配’的3名劳模工匠‘服务名片’。”黄武春介绍。
黄武春上传的资料经过市总工会审核后,与入驻平台的劳模工匠的专长特征信息进行快速匹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成为平台为黄武春推荐的“最佳人选”。当时,与黄武春一样获得“专属”劳模工匠的还有近百家企业。
之后,市总工会安排了黄武春和马彦彬线下对接。“马院长当时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意见,受益匪浅。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黄武春说。
目前,平台共上线劳模工匠323位,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59个,征集企业需求1443项,匹配398项,已解决283项。
双向奔赴
掀起“新质红盖头”
在高效促成云端匹配的同时,市总工会还组织市县两级工会及有关产业工会成立劳模工匠服务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一幅幅劳模工匠才智与企业发展互动交融的美妙画卷生动呈现。
位于高新区的中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力器材生产、研制和开发的科技创新企业。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机械力学性能和绝缘效果不佳等问题,但一直不能很好地解决。”中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浩告诉记者。
在市智能制造行业“劳模工匠助企行”服务队的帮扶下,金浩与服务队成员、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泽昌对接。
为攻克上述难点,邹泽昌和中网电力开发部技术人员一起技术攻关,通过结构优化等手段,经多次实验,终于生产出新产品——通用型复合绝缘子,并交第三方机构进行性能检测。
金浩表示,劳模工匠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有他们丰富经验和过硬技术的加持,与企业形成双向奔赴,就一定能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在闽侯县总工会组织开展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中,福建省劳模王叶林和福州市劳模潘小明来到福州弘博工艺有限公司和福建汇益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活动中,两位劳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在企业技术攻关、工艺改进等方面倾囊相授,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助力实现传统工艺品行业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真不愧是劳模,提出的建议、意见一针见血,尤其是在提高开模的效率及节约模具成本方面,对企业帮助很大。”福州弘博工艺有限公司计划部经理王晶晶表示。
“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劳模工匠助企行’数字化应用平台,希望各行各业有需求的企业,都能在平台上更加精准高效地对接到劳模工匠。”蒋华玉介绍。(记者 李晖 张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