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不论是深海网箱的“海上粮仓”,温室大棚的“菜篮子”,还是森林里的山珍美味,都让现代人深感,吃得好已不是件难事,但同时也对吃得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
雪美农业采取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杜胜健 摄
如何守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市上下对此形成一个共识: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并创新监管方式,从源头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舌尖上”的民生工程来用心打造。
绿色种养提品质
青山连绵起伏,果树郁郁葱葱。步入家家户户种植龙眼的福清渔溪镇钟前村,只见茂林下没有除草,连梯壁也长满了杂草。“果园没有使用任何除草剂,杂草也是宝,能调节土壤温湿度,更有利于增加果园生物多样性。”果园负责人郑卫平说。
这是老郑重新审视过往三四十年种植经历后,总结出的一套“果草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不仅一改当地果农对“果园勤除草”的认知,也让他的家庭农场成了全市第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
“施肥得施有机肥,捕虫可用杀虫灯。”这些年,这名种龙眼的“老把式”还通过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等绿色防控手段,将果园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70%,进一步实现生态种植。“现在龙眼的品质也一下子提升不少,销量增长25%,来我这里取经的种植户越来越多了。”郑卫平说。
和龙眼种植一样,如今,福州诸多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绿色”“优质”“安全”导向越来越明显,尤其在科技加持下,逐步迈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闽清桔林乡后洋村的高山里,一幢幢现代化鸡舍掩映其中,自动化生产线全程“智控”生产让人眼前一亮。“和以前人工养殖相比,简直天差地别。”梅林农牧公司负责人范祖增告诉记者,公司从德国引进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实现喂饲、温控、输蛋、清粪等环节自动化。相应的,对品质要求也更高了。“从产蛋开始,只有通过所有流程考验的鸡蛋才能到达包装车间。”范祖增说,现在每一枚鸡蛋都经过无死角温水清洗,烘干、消毒保护后接受紫外线照射,进一步消除表壳细菌。“我们要自己把好质量关,让消费者吃上新鲜的鸡蛋。”
“一品一码”溯源头
一大清早,位于长乐区古槐镇的雪美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内一派繁忙。采摘、挑拣、打包……所有程序一气呵成。不多时,一批批贴上二维码的绿色蔬菜被装上冷藏车,运往南通批发市场,以及朴朴等生鲜电商仓库。
别小瞧这些二维码,它们可是这批蔬菜的身份证明,一扫即可探其“前世今生”。“蔬菜进入市场前,我们还同步输入检测报告,追溯平台会将一系列生产信息汇总成产品的‘电子身份证’,就体现在二维码里。”在雪美农业负责人李向雪看来,自从纳入追溯体系后,基地蔬菜销路明显更畅通,“这样消费者更信赖,不仅买得明白,吃得也放心。”
扫码即可溯源,保障源头安全。近年来,福州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主体自主地从“产出来”一侧自我把关,从源头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农民朋友们对‘一品一码’非常熟悉,得益于此,现在大家的绿色生产意识也越来越高。”
截至去年底,福州完成1900家(动态管理)生产主体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的注册工作,追溯赋码主体数1844家,占比92.6%。
健全体系强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靠产,二靠管。
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药物残留有多少?重金属含量高不高?面对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用检测人员手下的仪器一测便知。
在晋安北峰山区的田间地头,驻扎着全省首个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中心和网格化管理调度中心,一筐筐新鲜水灵的油菜、黑叶白、萝卜排着队等待检测,最快10多分钟可出结果。
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从田野到餐桌,福州着力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严把“源头关”,进一步加强基层农安监管力量,不断壮大网格员协管员队伍,让快检网络覆盖至村一级;守牢市场端,在农贸市场、超市设立食品安全快检室,提高消费者“扫码溯源”意识;紧盯后厨房,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依托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轮巡监督管理系统”,对餐饮商户主要操作区视频巡检,提升传统餐饮后厨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眼下,福州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三年在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延伸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福清、罗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个。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让监管者、生产主体、消费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以最有效的监管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