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四季第六期走进福建博物院
国宝守护人动情讲述福建文物故事
是谁裁绢罗,纺羽织烟,顾盼遗光彩?
是谁唤卿卿,巾短情长,书成泪未尽?
是谁渡沧海,魁星高照,垂目问死生?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7月6日晚,《国家宝藏》第四季第六期走进福建博物院。
国宝守护人陈都灵演绎黄昇。《国家宝藏》节目组供图
陈都灵打开
“南宋一姐”衣橱
“今天穿什么可能是每个女孩子的烦恼。我的一位800多年前的同乡也有这样的烦恼。”国宝守护人陈都灵说,黄昇现在被汉服爱好者们昵称为“南宋一姐”。
1975年,黄昇墓在福州七中扩建操场时被发现,墓出土的服饰及丝织品足足有354件,而且每一件无论从面料、形制、工艺、纹饰等各个方面,都能算得上是当时的“时尚单品”。根据墓志铭,墓主人黄昇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是状元黄朴之女,后嫁给南宋宗室子弟赵与骏,只可惜她的生命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17岁。
斯人已逝,华服犹在,它们曾经怎样装扮过这位花季少女?在黄昇墓服饰的前世传奇中,陈都灵身着南宋时尚服饰,带观众们走进黄昇的芳华人生。
这些保存完好、工艺精良的服饰品重现人间,为研究南宋晚期贵族妇女的衣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千百年来,一代代匠人,将自己的生命也编织成锦绣罗绮,铺就成百花齐放的丝绸之路。在黄昇墓服饰的今生故事中,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在节目现场,介绍了修复10件黄昇墓服饰的独特技法,细解修复丝织品文物的“硬核技术”,赢得满堂喝彩。
福州一中语文教师
讲授《与妻书》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给妻子陈意映写下的绝笔信,它不仅是20世纪最美的情书,也是一篇精神宣言。信中,从夫妻情深到家国情怀,字迹越来越小、越来越密,但奈何“纸短情长、书不尽意”。林觉民牺牲后,这封信几经辗转,送到陈意映手中,成为她余生的精神寄托。
在《与妻书》的前世传奇中,国宝守护人李泽锋动情演绎了革命烈士林觉民,与妻子重逢在梦中。
对于很多人而言,《与妻书》是件非常亲近的国宝,但对于福州一中的师生校友来说,《与妻书》的意义更加非比寻常——因为学长林觉民留下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传承至今。
从福州一中的入学通知书、到入校后的第一堂课,都能收到林觉民的嘱托——为天下人谋永福。福州一中的前身全闽大学堂是福建省第一所官立新型学校,推崇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自由平等学说。林觉民是全闽大学堂的第一届学生,可以说在这里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培养了一身的浩然正气。
在《与妻书》的今生故事中,来自福州一中的语文教师郑晓勤,通过学校录取通知书上的寄语,结合《与妻书》中感情真挚的家国大义,分享了福州一中的教育理念,并带来她讲授《与妻书》的独特新颖方式。
福州一中在建校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不仅培养了林觉民、林纾、朱谦之、邓拓等人,还培养出了17位院士、15位将军和许多科技名人,更培养出了一大批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社会栋梁。几位福州一中毕业生在《国家宝藏》的现场分享了他们与《与妻书》的故事。
丁勇岱上演
明朝版孤岛历险记
喜气洋洋的“中国红”是中国传统佳节必不可少的主题色之一,“中国白”或许人们鲜少听闻,它就是被称为“白色黄金”的德化白瓷。在这抹“中国白”的珍品中,由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亲手制作的德化窑文昌坐像,是他诸多作品中的翘楚。它不仅兼有唐代的雍容、宋代的文雅、明代的端庄等特点,还因莹润如玉的质感、简单却变化万端的线条深受人们喜爱。
百年前,这尊文昌坐像是否也曾远渡重洋?在德化窑文昌坐像的前世传奇中,丁勇岱实力演绎市舶司提举李顺之。被海寇掳走又遭遇海难的他,再次回到中原时发生了怎样的际遇?一场明朝版孤岛历险记徐徐展开。
德化在明代诞生了何朝宗这样载入史册的工艺大师,而今天德化依然大师辈出,甚至还组建了“大师联盟”。节目中,“大师联盟”的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与国宝守护人丁勇岱不仅去了德化,探寻了温润秀雅、独具地域特色的德化窑白瓷如何诞生,还带回了三件今生故事的见证物。(记者 管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