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在三坊七巷二梅书屋内合影。记者 林双伟 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福州始终践行《〈福州古厝〉序》精神,心怀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创新机制活力,夯实保障举措,将文化遗产护好、盘活、做热,全力守护文化之根、城市之魂。
顶层设计 绘就传承蓝图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评话、伬唱、闽剧等非遗展演不断,簪花、漆扇等非遗摊位聚起人气,“杭肆·云集”成为上下杭的一张名片;烟台山的公共空间获得重建,成为传统与现代并存、文化与时尚相融合的宜居宜业街区;朱紫坊引进阅读空间、艺术工坊、亲子体验等文化休闲类业态,打造复合功能的特色艺术街区和活力地带,以“旅”活遗……
面对当前历史文化城区保护更新的热潮,福州如何别出心裁,避免打造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福建理工大学严龙华教授提到城市连接的概念,通过把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整体作品再创作,重塑名城文化个性,提升城市身份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福州就施行《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拥有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
福州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编制《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公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古厝保护工作的意见》《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修正)》等一系列名城、文物、古厝保护的法规、规范性文件。
为了更好地统筹保护与发展,市资源规划局会同市名城委开启新一版的保护规划——《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编制。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三个层级的保护体系,形成“目标—措施—指标”的规划传导机制和保障机制,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体检评估指标体系。
系统保护 传承老城记忆
近日,“沈葆桢巡视台湾”史迹展在即将修缮完工的沈葆桢故居开幕。“修缮过程中,我们把具有各个年代建筑特征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因为它们包含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主人的审美。”文物保护专家阮章魁说。
历史信息不仅存在于单体建筑的构件中,也在周边的自然环境里。福州突出保护重点,以点扩面激活遗产活力。
梁厝的保护修缮以梁氏宗祠等建筑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环境的成片保护,如今重现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村落;古镇复兴的生动实践——永泰“嵩口模式”已获得中宣部批示推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地“闽清样板”,将古厝文化、生态文化、遗产文化和传统村落风貌巧妙结合……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存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福州创新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机制,制定“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保护策略,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等在内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
文化遗产保护的“福州样本”也得到广泛认可。2021年,福州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此后福州不断加快申遗步伐,积极推动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福州)史迹和“自强运动工业遗迹:中国传统社会迈入近代化的摇篮(船政文化史迹)”3个项目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制定并实施《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当前,福州正持续放大“后世遗”效应,向世界讲好福州故事,展示闽都文化风采。
活化新生 焕发时代活力
13日晚,“宋词里的福建”沉浸式闽剧在三坊七巷上演,跟随汉服巡游而来的游客黄女士赞叹:“古厝里看闽剧,太美妙了!”
非遗与古厝交相辉映,推进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同时,用好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打造消费新场景,福州走出活化利用古厝的创新路径。
三坊七巷,名人辈出,有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挖掘名人内涵,一系列福州特色的文旅IP走入大众视野,林则徐纪念馆在以常设展览宣传禁毒的同时,推出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展;在林觉民故居,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与妻书》写作场景;严复故居推出VR云游览、古厝实景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全市共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261条传统老街巷,成为承载老城味道、老城记忆,兼具时尚活力的怀旧场所,引进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
从“保”下来、“活”下来到“火”起来,福州通过持续不断地保护和创造,重塑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独特性与文化景观个性,向世界传递着东方城市传统和现代融合下的美学风采,带来绵韧持续的发展动能。(记者 燕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