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罗源霍口将山地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一村一品”激发畲乡活力
福州日报
2024-07-29 09:58

一颗黄桃售价十几元,一根竹子卖出数百元,一公斤山茶油卖出240元……地处偏远山区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将山地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卖出好价格,让山区农业大有奔头。

黄桃飘香日子甜

盛夏,品桃正当时。28日,走进琅坑村谢丁瑞家庭农场的黄桃种植基地,一个个饱满水嫩的黄桃缀满枝头,微风吹来,果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摘下一个黄桃,金黄的薄皮里透出一抹红,浓浓的桃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香浓的蜜汁在口齿间流动,既消暑又解渴。

几名工人在林中穿梭,采摘、分拣、装箱、搬运……看着丰收的景象,基地负责人谢丁瑞心里乐开了花,“今年桃子水分、糖分足,口感好,销路不用愁,前些日子还没到采摘期,就有不少老顾客联系我订购了,每公斤售价约40元。我们还设置了精品礼盒,每盒8个,价格在120元左右,吸引了上海、山西等地的顾客购买。”

“黄桃是我从山东引进的品种,再与本地品种嫁接而成。和其他的黄桃比,我的黄桃香气更浓、果肉更厚。”谢丁瑞说,他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植黄桃,“这片土地位于山顶,光照充足,我们采用精细管理,口感脆甜,很受市场欢迎,去年卖了50多万元。”

黄桃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农民务工增收。“不少村民在采摘园里帮忙施肥、浇水、剪枝,每天收入100元至200元。采摘期比较忙的时候,同时有十几名工人在基地干活。”谢丁瑞说。

立“竹”特色做文章

一根拇指粗的竹子可以卖到数百元,你相信吗?在香岭村,近千亩紫竹林海郁郁葱葱。记者注意到,香岭村的竹子和其他地方的竹子不同,竹竿呈紫黑色,柔和发亮,隐于绿叶下,别有意境。

竹是古代“八音”之一,竹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村种植的紫竹可以加工成笛、箫、二胡等乐器,还可以做成毛笔、扇柄、竹把件以及很多竹文创产品。”香岭村党支部书记李道田说。

“我们村离县城比较远,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在县城或者福州市区等地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李道田说,近几年村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开辟竹产业发展新路径。

“我们摒弃传统种植毛竹的观念,改种经济效益高的紫竹,有人上门收购,不愁销路。”李道田指着山上拇指粗的紫竹说,品相好的紫竹可以制作成笛子、箫、二胡等乐器,一根可以卖到数百元,普通的竹子也可以制作成毛笔、扇柄、竹把件和竹制家具等,“我们村每年能卖出几十万根紫竹,收入超百万元。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不少。”

接下来,香岭村将进一步加大竹产业的投入,努力走出一条效益高、生态美、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

“一村一品”促振兴

“霍口位于偏远山区,好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历来是摆在霍口干部群众面前最紧要的课题。”霍口畲族乡党委书记陈新强说,近年来,霍口转变发展观念,坚持党建引领,紧扣“畲乡福地、生态霍口”发展定位,以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为主攻方向,培育琅坑村黄桃、香岭紫竹、山垄湾油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各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差异中找准特色,在协同中走向振兴。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品质、提升销售价格、促进农民增收,2023年,霍口畲族乡建设了溪前冷链物流中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搭建仓储、物流、销售平台,构建全乡冷链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除了发展高山生态农业外,霍口畲族乡还不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推广畲族服饰、畲医药等非遗,发展畲乡特色文旅产业,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霍口将继续推动农业规模、质量双提升,锚定生态立乡、民族兴乡、文旅强乡,构建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助力畲乡振兴。(记者 任思言)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