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乐区历史老师郑巧蓬发现,明代《梅花王氏族谱》里的一幅明代梅花镇舆图上标着一个现已不存在的岛屿——立庄。这可能为福建东南沿海流传数百年的“沉立庄、浮壶江”传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证据。
明代舆图的左上角岛屿写着“立庄”(见红圈处)。
明代舆图惊现“失落之岛”
这幅明代梅花镇舆图,经放大后展示于长乐区梅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舆图中的梅花古城左上角,画着一个高耸的海中岛屿,上面写着“立庄”。按照图中其他现存的岛屿比例来看,立庄岛面积不小,且海拔较高。但在如今海域,这个岛屿已经不复存在。
关于立庄岛,长乐和连江有着流传已久的“沉立庄、浮壶江”传说:当时一夜之间,长乐立庄岛沉入海底,而连江壶江岛凭空浮出水面。
海事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立桩礁【Lizhuang Jiao】干出礁。北纬26°04',东经119°43'。在连江县东南、长乐区东北。形似柱子挺立,故名。相传古为居民地,取名立村,后闽江口地震,礁下沉。故有‘沉立庄、浮壶江’之说。周围多泥沙沉积,水深1至3米,顶部建灯桩。”
郑巧蓬曾查询多幅清代的长乐闽江口舆图,均未发现立庄岛。这幅舆图所标注的立庄岛,或可从侧面证明“沉立庄、浮壶江”这个传说的真实性。
两个版本的“沉立庄”传说
关于“沉立庄、浮壶江”的传说,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
梅花镇当地文史学者郑建豪考证,“沉立庄、浮壶江”的相关传说广泛流传于长乐及连江。相传历史上某年中秋节过后,梅花澳出海捕鱼的渔民惊奇地发现,北面一个偌大的立庄岛不见了,只剩下露出海面的一小块孤零零的礁石。同时,在连江海域,则凭空出现了一个形似酒壶的壶江岛。
郑建豪挖掘当地传说的另一个版本则是,元时位于梅花镇北面的立庄岛(也有说法为日庄岛)为长乐第廿五都,南面东狮岛海盗猖獗,常在梅花镇周边海面劫掠货船与渔民。阎王爷和东海龙王将海盗猖獗的东狮岛误认为是长乐廿五都,并上奏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遂下旨让长乐廿五都于中秋沉陷。当时,八仙中的铁拐李偶然得知此消息后,本想救下千户行善积德人家,但立字据时被崔判官暗动手脚,变成了“一户行善积德人家”。铁拐李在八仙相聚时,向立庄岛抛去大酒壶救人,但被吕洞宾无意中拉了一下,大酒壶落到闽江口琅岐岛边上,变成了壶江岛。最终,立庄岛沉陷时,铁拐李所救的宋氏一家三口幸免于难。
沉陷或源于地壳运动
梅花镇本地文史学者黄金兴认为,“沉立庄、浮壶江”的传说在沿海渔民中耳熟能详,只是具体的沉陷时间众说纷纭。据相关史料,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至正二年(1342),一是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两者前后相差十三年,事实究竟如何,实难考证。
相传立庄在宋元时属长乐第廿五都,是一个万户村。一天,男孩梅花仔遇到一位老乞丐,施舍饭菜后,老乞丐告知梅花仔大劫将至,让他准备一条船,等立庄岛祠堂前的两只狮子口里流血时就上船逃跑。七七四十九天后的中秋节,杀猪的人将猪血抹在石狮口里,梅花仔发现后急忙呼喊大家上船。顷刻间,海水涌上立庄岛,大部分人上了船保住性命,只有杀猪人同岛一起沉入海里。
不久,离立庄岛不远处浮出一座岛屿,也就是如今连江县琯头镇的壶江岛,“沉立庄、浮壶江”的传说就此流传下来。或许,传说的背后是一场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但具体日期仍待破解。
独特的梅壶舅缘文化
传说中,梅花镇和壶江岛因立庄岛的沉没和壶江岛的浮出,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地渔民互称“依舅”,形成了独特的梅壶舅缘文化,至今仍在延续和传承。
史料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侵犯,壶江、梅花两地渔民用鲜血和生命护海御边,患难与共中结下生死情谊。清朝康熙四年(1665),壶江、梅花两地渔民共同开辟马祖岛渔场,在祭神联庆之夜,突逢海盗来袭,情急之下便以“依舅”为哨语联络。之后,数百艘渔船联合作战,合力击退海盗。从此,两地渔民互称“依舅”,相沿成习。
抗战时期,日舰封锁闽江口,壶江岛断粮缺水,梅花镇人冒死突破日军封锁线,送粮过江,救了壶江全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海盗骚扰梅花,壶江岛村民连夜召集几百壮丁,驾舟驰援,让梅花化险为夷。
每逢重大节日,两地老人会组织互访活动。最热闹的时候,壶江村有近千名村民集中到梅花过春节,梅花镇百姓不仅倾其所有进行招待,还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接亲”踩街活动,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1年,梅花和壶江筹集三百多万元,在梅花古城制高点共同建造将军山公园和梅壶友谊楼,成为两地患难与共的历史见证,象征梅壶友谊永存梅花、壶江人民心中。
同时,两地海外侨胞设有联谊会,每年都会举办庆典赓续友谊,将梅壶舅缘文化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如今,梅壶舅缘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成为两地独特的文化标识。(记者 徐文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