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红砖楼经过“微改造”,成为嵌入景区的福文化体验空间;乌山南麓的古厝凝结着闽都韵味,已活化利用为群众的“文娱中心”;博物馆解锁一系列新玩法,既能剧本游也能做实验……在鼓楼,公共文化从阵地到大地,融入城市风貌,增添幸福砝码,加持旅游底蕴。
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所在,鼓楼区近年来聚焦“新、强、活”,进一步织细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
空间新 “福”文化也有潮体验
欧冶池的碧波荡漾,冶城古迹的沧桑记忆,伴着缕缕茶香更显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位于冶山春秋园的福文化体验空间本月开张,成为人们寻古探源之旅的补充。
充满闽都特色的文创产品、出自大师之手的寿山石雕、寓意“福”摇直上的旋转楼梯……走进“福”文化体验空间,满眼都是“福”元素。“我们将闲置的红砖楼打造为复合型文创空间,展示并推广丰富多彩的‘福’文化衍生品。”鼓楼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帅蒙介绍。
一楼是文创展售空间,二楼作为研学游、剧本游活动场地,空间内现有茶饮、轻食等配套服务,还计划引进书局、妆造等业态,让“福”文化体验“潮”起来。
来鼓楼,且以诗意共远方。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呈现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以旧空间承载新业态,鼓楼推动闽都古厝活化利用,改造提升鳌峰坊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李世甲故居、全闽师范学堂旧址等文物建筑,并结合古厝特色,打造鳌峰社科讲堂,引进文旅业态相关企业、商铺落地运营。
以新空间容纳旧记忆,鼓楼聚焦“福”文化主题,打造“福书轩”、冶山乐“福”之城等“福”文化体验示范空间,围绕温泉文化,推动建设温泉水街、温泉文化交流中心等新质文化空间。
功能强 一刻钟“邂逅”文化圈
飘舞的绸扇,嘹亮的歌声,福建省知青文体交流协会康乃馨艺术团踏着优美的旋律尽情舞蹈。这是安泰街道综合文化站里的一幕。
该文化站坐落于乌山南麓,同时也是省级文保单位高爷庙所在处。眼下,奇石书画院正在此举办迎新年书画展,评话、闽剧、养生武舞、树叶吹奏等轮番上演。
“文化站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培训室、多功能厅等‘七室一厅’文化娱乐场地,前中殿间新修复的戏台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另有露天小广场与乌山风景区连成一体,是民俗展示的绝佳平台。”该文化站负责人陈春萍介绍。
“每周我们都会来排练。这里离家近、设施全,还有古香古色的亭台楼榭遮风挡雨。这里荣获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名副其实。”康乃馨艺术团团长王利萍说。
“一刻钟公共文化圈”是身边的诗和远方。鼓楼区文化馆、十街镇综合文化站和69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执行错时、延时开放;100个五级公共阅读阵地贯通,开展常态化书香“八进”等活动,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公共空间融入社区、街区、园区、景区,进一步延伸了文化服务功能,也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成为增进情感联结的纽带。
鼓楼活用福建都城隍庙等涉台场所,举办两岸民间信俗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会、两岸民俗文化节等活动,由严复翰墨馆与4所区属学校挂牌成立“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
机制活 博物馆开启新玩法
单调呆板,曾是不少人对博物馆的印象。而在六年级的刘语晴等小朋友的眼里,鼓楼区博物馆下属场馆高士其故居,已经化身为“高老师的实验室”。
“高士其在美国留学时,学会了许多有机化学产品制作的方法,其中就有肥皂。”上周末,刘语晴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走进高士其故居,了解伟人事迹,在小实验中揭开肥皂的奥秘,并制作手工皂,埋下了对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我们通过与第三方专业研学机构合作,组织策划了10期‘高老师的实验室’公益科普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鼓楼区博物馆馆长林声哲说。
鼓楼区博物馆正突破传统模式,动静皆宜、新潮出圈。红色剧本游、“小小文物修复师”等特色“玩法”,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家长带着孩子踊跃报名,活动名额常常很快被抢完。”林声哲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鼓楼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并发挥“书香人家”“读书明星”、435名志愿讲解员等民间力量,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设施更亲民。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公共新空间做好“文化+”带来了更多可能,鼓楼还以数字化传播机制,探索丰富的文化供给模式。
鼓楼将辖区内282个古厝、78条街巷、96项非遗等传统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资产化保存,建立“非遗网络平台”“网上博物馆”与省内首套古厝保护数字系统平台,提供VR古厝展示、元宇宙剧本游“冶山守护者”等服务,将公共文化空间向线上拓展。(记者 莫思予 通讯员 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