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周华亲昵地抱在一起。记者 包华 摄
“孩子们洗洗手,准备吃饭啦!”前几天,福州市儿童福利院“希望之家”的孩子们和“爸妈”提前吃上了年夜饭。他们没有血缘,但因一颗滚烫的爱心走到一起,这样的家庭模式也被称作“类家庭”。
“类家庭”养育模式又称“模拟家庭”,福利院通过前期招募、资料审核、面试访谈、邻里走访、岗前培训等环节筛选出合适的“职业父母”,与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共同入住市儿童福利院“希望之家”,组成新的家庭。目前,共有5个家庭、20名儿童入住“希望之家”。
那么,“类家庭”和普通家庭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在里面有着怎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春节前夕,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一份24小时在岗的工作
“希望之家”三楼,住着周华夫妇和他们的六个孩子。记者到访时,用完餐的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孩子们亲昵地与周华分享着过年的感受。“每年除夕,我们和院里都会给孩子们买礼物或发红包,他们早就盼着过年了!”周华说。
只见屋内沙发、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一家八口人的大合照摆放在入口处。三个卧室里,分别摆放着高低床,孩子们的衣物鞋帽整理得井井有条。
平时,周华要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上辅导班和兴趣班。这里的一切似乎跟普通家庭并无差别。但实际上,周华夫妇跟这六个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每个月领薪水的“职业父母”。
“一开始,只是觉得这是一份新鲜的工作,我也比较喜欢小孩,加上自己的孩子已经在高中住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福利院的孩子们。”上岗后,周华深刻体会到,在这里当24小时的“全职妈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要付出真正的爱。“家里的小孩从8岁到17岁不等,虽然身体健康情况相对较好,但在刚开始接触时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周华说。
周华一家对门住着“新手妈妈”林佳秋和两个孩子,与其他人不同,林佳秋自小生活在市儿童福利院,而后被收养。去年10月,她再次回到福利院,成为了一名“职业妈妈”。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很能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也希望能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林佳秋说,实际上,她自己家中还有一个三岁大的宝宝,得知福利院有需要,便义无反顾地前来应聘。
组合的家给予真实的爱
9岁的小仪(化名)和小汐(化名)是周华家中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因故失去原生家庭的庇护,被送进了福利院,两年前姐妹俩来到“希望之家”和周华夫妇共同生活。
“刚开始见面,孩子们都不太爱讲话,也不喜欢亲近人。”周华表示,因为年纪尚小就面临过“缺爱”的境况,两姐妹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爸妈起初也充满了戒备与抗拒。
尽管碰了壁,但周华心里清楚,孩子们只是暂时性地缺乏安全感。为了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周华每天为他们做美食、辅导功课,周末带孩子们到超市购物、踏青游玩……周华用耐心和细致入微的关怀,一点点走近孩子们。她为孩子们的学习进步而高兴,也会因为他们的日常调皮捣蛋而烦恼。
“家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份成长档案,收藏着他们获得的奖状,记录着一家人的趣事。”周华说,“虽然我们在扮演‘父母’的角色,但是我们给出的爱、陪伴、温暖是真实的,我们也相信爱是相互的。”
“妈妈,我想跟你姓。”第一次听小汐说出这句话时,周华又惊又喜。她明白,孩子对她的认可不仅停留在口头上叫一声“妈妈”,而是真正地把她当作母亲看待。现在家里的六个孩子都会轮流做卫生,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也能体谅爸爸妈妈的辛苦。
期待更多人关注孤残儿童成长
2003年以来,福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探索“模拟家庭”,采用聘请家长与孤残儿童组建家庭的模式,将孤残儿童委托社会普通家庭代养。2023年,市儿童福利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养育孤残儿童的方式——“类家庭”,并在院内腾出一栋住宅楼作为孩子和“父母”的居住场所。
“在院内组建‘类家庭’,既能监管到位,又让孩子们有机会感受家的温暖,体验家的氛围。”市儿童福利院社教科工作人员庄逸鸣表示,福利院为适龄儿童提前对接就近的学校,让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如此,福利院还为孩子们对接校外资源,提供书法、游泳、音乐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长教育,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加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类家庭”养育模式要持续发挥作用,仅靠福利院的力量远远不够,庄逸鸣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和参与这些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记者 叶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