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福州新闻
万农高科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推动全国玉米种植版图重构
福州日报
2025-02-17 09:33

玉米“福州芯”的逆袭之路

万农高科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推动全国玉米种植版图重构

传统玉米品种对积温和光周期高度敏感,适应区域常常局限于同一气候带。而福州高新区万农高科集团培育的“万农甜糯158”,却突破这一瓶颈,实现“一方种子种南北”,推动我国玉米种植版图重构。

万农高科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推动全国玉米种植版图重构

万农高科技术人员在介绍优质玉米种子。记者 林双伟 摄

从进口引种到自主育种

最初落地高新区种子产业园时,万农高科还是一家主攻蔬菜种业的本土种企,此前20多年专注做好空心菜种子,产销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从“小而美”到“大而强”,源于一次重心转换——2014年,万农高科正式进军鲜食玉米领域,粮食板块的布局,开始将企业发展带向一个新的维度。

“只做单一蔬菜种子,容易触到天花板,但粮食不同,毕竟市场体量摆在那里,前景大有可为。”在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滨眼中,鲜食玉米营养丰富、口感香甜,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当前,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且种业市值最大的粮食作物。随着产业兴起,鲜食玉米种业发展也驶向快车道,从以进口为主转向自主研发。

“国外的甜玉米品种,每500克种子售价300元~400元,不仅成本太高,引种进来还有种质退化风险。”汪文滨很快意识到,要破解“卡脖子”之痛,自主育种是唯一出路。

从组建鲜食玉米育种团队开始,万农高科在高新区设立技术研究院,开设实验室,并高位嫁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高校,携手攻关品种选育。

新品种成功研发前,企业经历了几年的“煎熬”时间。“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坚持科研的一大动力,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科研补助、人才培养等服务,给予企业长期帮扶。”汪文滨说。

1年、3年、5年……咬牙挨过几年后,万农高科迎来曙光:如今,平均每年6~8个新品种申报“国审”,育种步入良性循环,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为全省乃至全国鲜食玉米种业版图扩张挑起大梁。

从“种全国”到“走出去”

2018年选育成功的新品种“万农甜糯158”,至今仍在刷新纪录。

单看并不起眼——通体白色,软糯、味香、带甜味,属于标准的甜加糯玉米。实际上翻看背后履历,已是厚厚一沓:该品种全国年推广面积超百万亩,亩均增产超1/4,目前已成为我国东南、西南、黄淮海玉米类型区的主推品种之一,连续两年入选福建省农业主导品种。

当一粒种子突破地理界线,背后是科技对自然规律的深度解码。该产品是万农高科集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选育的成果,也是科企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还一举拿下植物新品种权。

拿下植物新品种权有多难?该公司技术部负责人欧阳振华介绍,认定的新品种必须经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等测试,评定一轮下来基本需要5年左右,在种企看来,堪称最具“含金量”的认证。而这样的证书,记者在万农高科展示墙上看到了一整排,共计23本。每一本的背后,浓缩了从育种到审定长达近10年的努力。

除了明星品种“万农甜糯158”,万农高科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已遍布全国各地。在高新区相关部门支持下,该公司与全国20家种子企业联合成立“南方(东南)、(西南)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并担任牵头单位,在全国超30个省份设立品种试验站,成为全市唯一一家玉米领域的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此外,万农高科还大胆尝试“走出去”。去年,一名越南客商到访基地后,现场签订5万公斤种子的大订单。“他们发现中国玉米的育种水平很高,像越南、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对我们的品种都十分认可。”汪文滨说,下一步,企业将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并逐步进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提升玉米“福州芯”的国际影响力。

从四季育种到造福八闽

“走出去”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贵的是,万农高科在功成名就后,选择“走回来”。

“即使我们在全国有200多个种植观测点,但福建独特的气候优势,可以让我们突破季节限制,并且探索出一条适合福建的四季育种模式。”汪文滨说。

2022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企业带着自己的“爆款”种子来到福建山区、沿海地区布局。

每年3、4月份,永泰县大洋镇的万农高科集团玉米育种基地内,规模500亩的土地上种满鲜食玉米,制种产量约50吨,可供6.3万亩土地种植;秋季时分,企业拳头产品“万鲜甜330”“万鲜甜6188”等在马尾琅岐的土地上结出硕果,并进行集中示范推广;初冬时节,在漳浦县官浔镇康庄村粮食种植示范基地的“万农高科”片区上,成片的玉米秆上结出一根根鲜嫩饱满的玉米。

“万农高科集团建设的种植基地,不仅能提升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力,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永泰县大洋镇的万农高科集团玉米育种基地厂长蓝昌表示,基地高峰期用工人数可达六七十人,每年为农民增收150万元~200万元,企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芯”动能。(记者 林榕昇 蓝瑜萍 通讯员 彭季红)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