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龙岩新闻
长汀全国“圈粉” 水土治理有“秘籍”
东南网
2021-12-13 09:30

长汀全国“圈粉” 水土治理有“秘籍”

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如今满目苍翠。林辉 丘嘉瑞 摄

东南网12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张杰 戴敏)岁至仲冬,天高云淡。穿行在长汀县河田、策武、三洲等地,处处山清水秀,林木蓊郁。如果不是那些满目疮痍的史料佐证,很难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史料记载,长汀水土流失历史应在200年以上。因水土大量流失,山崩河溃,河与田连成一片,形成“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的景象,后人遂称之为“河田”。

随着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的严重恶化,不知从何时起,在重度水土流失区陆续出现了赤岭、朱溪、露湖等一批荒凉萧索的村落名称,流传着“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里穷,朱溪罗地丛”“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等民谣,水土流失给长汀人民带来的无奈和苦难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

对于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痼疾,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经济条件差、治理手段单一等因素,效果不甚明显。

据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12000吨,植被覆盖率仅5%~40%。“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长汀的困境。

198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调研长汀后,总结出了《水土保持三字经》。同年,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从此,拉开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并得到了国家林业、财政、发改等有关部委政策、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倾斜、扶持,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然而,生态痼疾、濯濯童山,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山上基本没有树,草也很少,一场小雨就足以成灾,刚种下的树苗都被一股股黄水冲走了。”与荒山秃岭战斗了20多年的长汀县濯田镇农民马雪梅回忆,一到晴天,地表温度就会达到70℃以上,能烤熟鸡蛋、晒死树苗。

直面现实,集思广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出第一步:收起斧头,封山禁伐。

策武镇南坑村村民回忆,当年,为了严禁滥砍滥伐,村规明确,若村民违规砍树,就要把家里最肥的一头猪杀掉分给村里百姓。但苦于“没煤没电,烧饭割草,砍树卖钱”,上山打枝割草仍无法根绝,还是有不少人趁着夜色偷偷去砍柴,拿回来不敢晾晒,只能藏到床底。

为了解决村民燃料问题,省政府每年拨给长汀30万元煤炭补助金,1992年起增加到每年80万元。严格的管理加上煤补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燃料需求,上山砍柴的现象逐渐减少。

“从最初的封山育林、燃料补贴起步,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出山地植被恢复、茶果园生态治理、崩岗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生态提质提效等五大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效果显著。”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

长汀水土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离不开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与大力推动。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5次到长汀调研,并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作出重要批示,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当时间来到2011年12月10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迎来了新的机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

时隔一月之后,他就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在数十年如一日与百万亩荒山作战的过程中,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长汀县从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底的47.69万亩下降到2020年底的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79.4%提高到2020年的80.31%,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7%~91%,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8580吨下降到980吨,鸟类从100种恢复到306种,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千年汀州绿意正浓。

今年10月初,《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向全球公开推广;12月4日,每年需要穿越两次喜马拉雅山脉的斑头雁,惊现曾经的水土流失极重灾区长汀县河田镇河田塅稻田里,为我省首次记录到的新鸟种……近期,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最新成果和各种好消息屡屡在全省、全国再次“圈粉”,长汀已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说,除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成效外,目前,长汀空气质量指数常年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全县18个乡镇交接断面全年综合水质达标率为100%,获得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家级“生态招牌”。下一步,长汀将在进一步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生态质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努力把长汀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县域样板。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