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发布会现场。 泉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东南网8月8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8日上午,“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发布会举行。
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坤,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铭,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琦伟,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森建参加发布会,就泉州市“扎实为民建城,建设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的有关情况作介绍,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坚持“生态立市” 服务泉州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生态立市”,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走出了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生活“高品质”的路子,美丽泉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坤介绍,十年来,泉州共完成大气环境治理项目2248个,全市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累计投资153.96亿元,实施重点流域、小流域整治项目1108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长度超过3000公里,全市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提标至一级A标准以上。
数据显示,2021 年,泉州中心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8%,六项空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95.9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逐年提升,达到92.6%。
近年来,泉州致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泉州生态环境系统始终将“提升环评审批服务效能”作为助推泉州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积极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全力服务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比例100%,十年来,累计审批18799个项目环评,涉及总投资超2.4万亿元。
“环评审批不再作为核准的前置条件,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不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条件,方便企业同时报批、缩短时间。”据李国坤介绍,泉州取消实行多年的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事项行政许可,由建设单位自主开展验收后通过系统备案,最大限度“减证便民”。同时,对网络信息工程等87类几乎不产生环境影响的项目实行豁免管理,对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的7大类18小类行业项目,实行环评审批承诺制改革,部分项目环评批复实现“立等可取”。截至目前,泉州市2022年820个重点项目已完成环评手续540个。
此外,泉州生态环境系统还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有效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组织超1800家企业通过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完成约5000笔新建工业项目总量指标申购交易,成交总金额超3亿元,有力保障了项目投产见效。
坚持集聚发展 建设有温度的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秉承这样的理念,泉州聚力推进城市环湾向湾集聚发展,一改中心城区“大散小聚”局面,逐步打造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体系,将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台商投资区纳入统管区,实行“规划一张图、供地一个口、建设一盘棋、资金一个池”,集聚统筹发展的机制得到解决。
按照“一湾两翼三带”总体空间布局,泉州突出“强湾聚心”,全面提升中心市区支撑力、带动力、辐射力,全市梯次实施城建项目5000多个,完成投资4600多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61.5平方公里拓展至2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9.5%提高到69.1%。以泉州湾为核心,东海城东、丰泽北峰、鲤城江南、洛江阳江、台商海江、晋江晋东组团同步开发、分步实施、连片成势。今年实施中心市区12个片区用地面积7.6万亩,总投资1446亿元。
以工业立市的泉州是民营经济大市,外来人口、产业工人等新市民、青年人较多。十年来,泉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93%,而商品房均价仅增长40%,房价排在全省第六位,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始终稳定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后段位,为实体经济吸引人才人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泉州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40.84平方米提高至61.6平方米,增长了50.8%,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提高。
据泉州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铭介绍,十年来,泉州共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88个、193738套(户),总投资1247亿元,累计5.79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住房保障。“十四五”期间,泉州将力争在中心市区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以上(主要集中在今明两年开始建设),让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产业工人、产业人才等新市民、青年人及低收入群体都能在泉州安居乐业,持续增强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建设中统筹保护、利用、传承,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泉州专门出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长期、良好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支撑。除了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行政建筑、雕像遗址和宗教建筑等遗产点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外,泉州住建系统还对古城“一轴三片”(中山路历史街区,西街、后城、城南三个片区)154条街巷,采用微更新、微扰动的方式,分批进行综合提升,努力把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打造成为留人留形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服务群众美好出行
近十年来,泉州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98亿元(不含铁路),每年均保持百亿以上的投资规模,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品质泉州建设。
高速公路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也是老百姓出行的主干道。数据显示,十年来,泉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70公里增加到68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从2.45提升到6.1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增幅152%,先后实现“县县通高速”、环城高速闭合成网、绝大多数乡镇半小时上高速等目标,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进一步加速城市集聚扩容。
据泉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琦伟介绍,近十年,是泉州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里程最长、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提升最显著的十年,累计完成投资465亿元,建成通车11个项目,新增通车里程约410公里,已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覆盖所有县(市、区)。目前,泉州已实现县级政府所在地15分钟内、绝大多数乡镇半小时内上高速,德化和永春城区60分钟、其他县(市)城区30分钟内通达中心市区。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泉州交通运输部门也在适度超前谋划储备项目,推动新增规划项目16个,里程约431.3公里。
十年来,泉州普通国道由1条99公里增加至6条750公里,实现“镇镇有干线”;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406公里,总里程达1.65万公里;公交线路从165条增加到340条,运营里程新增3670.6公里;中心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从83.5%提升至100%,新增223座公交电子站牌;泉州火车站、泉州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拔地而起;中心市区公交全面实现扫码支付、一元票价;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达到100%、100%、95.5%,实现“县有中心、镇有站点、村通快递”,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人民群众卖货买货更方便。
同时,泉州市交通运输局审批服务全部实现“一趟不用跑”,近9成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行政审批窗口连续13年获评“优质服务窗口”。
据悉,下一步,泉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将持续关注民情民意,办好交通好事实事,适度超前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发展,为泉州“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城市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格局 促进泉州社会长治久安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围绕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泉州公安机关基本构建起“全境有感知天网、市域有检查站、街面有警务站、社区有警务室、小区有智慧安防、逐级有巡防队伍、岸海有智慧防控系统、终端有实战应用模块支撑”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新格局。
全市刑事发案连续十年下降,总降幅高达62.32%;三类可防性案件以年均十几个百分点的趋势持续下降;去年现行命案、长期纠纷引发的命案分别比降26.32%、66.7%;今年1至7月份,长期纠纷引发的命案“零发生”……一个个数据背后,是泉州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起“党政主导、政法协调、公安骨干、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发展格局。
据泉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森建介绍,三年间,泉州新建(改造)派出所29个、警务室(警务联络点)1794个,对标建设公安检查站6个、智慧派出所12个、街面警务站26个、智慧警务室28个,全面撒点布网,筑牢防控阵地;严守警力配置两个“40%”红线,派出所警力、社区民警占比分别达到47.8%、46.6%,建强拥有1500余名民警辅警的市、县两级巡特警队伍,确保基础防控有人抓、有人管;全市联网接入2134个安防小区、4691个内保单位、3114家行业场所、4797辆运营车辆,92.9%的智能安防小区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在夯实防控根基的基础上,泉州连续11年建设“城安系统”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28万余路视频监控设备,研发“智能感知大数据平台”。平台运行以来,比中抓获在逃人员占总数的56%;“两抢一盗”案件24小时侦破率达26%以上。
目前,泉州拥有1.3万余名队员的集路面巡防、应急处突、抢险救灾、信息采集、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巡防应急队伍,协同开展社会面整体防控。同时,全市发展群防群治力量近10万人,并培育“茶乡义警联盟”“厝仔大爷”“百灵鸟义警队”“月亮湾海上救援队”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平安志愿者队伍。通过建设专业巡防力量、整合社会巡防资源、打造平安志愿队伍等方式,实现群防群治,激活防控要素。
接下来,泉州公安机关将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着力夯实治理根基、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市域联防联治、智防智治、群防群治能力水平,持续擦亮泉州“世遗”城市的平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