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创造效益,我市碳捕集和利用试点拓新路
被“捕”的二氧化碳首次出口
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候杀手”,经由“碳捕集和利用”,却能变废为宝、创造效益。近日,由福建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生产的44吨液体二氧化碳发往厦门等口岸装船,出口海外。这是泉州口岸首次出口液体二氧化碳,意味着我市碳捕集和利用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就是通过碳捕集装置捕集石化工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采用专业技术,变成液体二氧化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王聪坤介绍,二氧化碳产品用途广泛,除了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粮食贮存之外,还可用于机械制造、焊接、船舶工业、生物制药等。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要求,自去年起,我市在个别重点碳排放企业启动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试点工作。
在泉港石化园区,我市试点项目之一——福建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于今年6月达产。该项目以福建联合石化EOEG装置尾气为原料,通过压缩、催化脱烃、干燥、液化、分离提纯、过冷与储存,生产并销售工业级、焊接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和干冰,每年可创造经济价值近2500万元。
“在福建地区的麦当劳、肯德基门店,几乎所有碳酸饮料机里的液体二氧化碳都是我们的产品。”福建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负责人许进德介绍,该项目打破了国外高纯二氧化碳气体的垄断,可将二氧化碳提纯到99.995%以上。截至目前,公司已出口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720吨,下半年还将加大力度开拓海外市场。
同为试点项目,位于泉惠石化工业区的石大胜华(泉州)有限公司44万吨/年新能源材料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已投入使用。“这个项目主要经由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实现碳捕集,提纯的液体二氧化碳大部分作为原料,用于合成碳酸乙烯酯,剩余部分作为工业产品出售。”该公司安全与环保部部长陈慧泉介绍,项目所生产的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主要用于制作汽车锂电子电池的溶剂,全部达产后,年预计可回收二氧化碳废气18万吨。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对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煤、石油等高碳资源的低碳化、集约化利用,推进我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王聪坤表示,下阶段,我市将通过试点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企业投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加快形成政府鼓励引导、企业投入、多方面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泉州晚报记者 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