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噼噼啪啪”的焚烧声中,一艘长10.2米,制作精美的木制王船,在虔诚信众的注目中逐渐灰飞烟灭。昨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峡两岸第八届“送王船”活动在厦港沙坡尾避风坞举行,两岸信众共同见证了厦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动。本届送王船仪式由厦港龙珠殿、台湾基隆龙珠殿、台湾基隆夫子庙等联合举办。
实际上,“送王船”仪式从今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初八)就开始了。农历八月初八当日,厦港龙珠殿在避风坞设置了临时王船厂,开始净厂安龙骨,直到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安龙目出厂立桅,历时44天。
昨日上午10:30起,盛大的祭祀典礼开始。在临时王船厂,一场由两岸信众共同参与的祭奠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中午1:30,王船开始巡境。在众人簇拥下,王船从沙坡尾避风坞出发,经大学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再到大学路靠近厦门大学段往白城方向行进、一路到珍珠湾附近的书法广场进行焚烧。
【现场】
王船巡游 老外也来围观
老外拍照。(记者 黄小芳 摄)
昨日中午1时30分许,礼生唱经,乩童作法,王船开始出巡。巡境游街艺阵队伍长300米左右,依次是炮车、国旗、仿古衙阵、舞狮队、西洋乐队、大鼓凉伞、电音三太子等,乘坐八抬大轿的“池王爷”在后方压阵。
巡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孩子个子够不着,就由父母举在肩上;有人踮起脚,有人站上路边石墩,有人跑上自家骑楼打开窗户朝下看;有人刚好路过,停下来拜拜;家住思北的黄女士,左手拿香,右手牵着6岁的孙女,跟着队伍一路往前走。 不少外国友人也被这独特的风俗活动吸引,跟着队伍一起往前走。
八抬大轿在队伍后方压阵。
王船巡境
昨日中午1:30,王船带着300米长游街艺阵队伍从沙坡尾避风坞出发,经大学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再到大学路、一路到珍珠湾附近的书法广场。
拜王船
船头向大海,搬来一袋袋纸钱金箔祭品,一筐筐猪头五牲等食物祭品。乘轿王爷绕船作“颠轿”状,乩童在潮水中起乩,众人拜船祭神。
烧王船
祭拜半小时后,渔民、船工把王船下面的轮子抽去,把祭品往船底下塞、往船舱里装。4点半,王船被点燃,不到5分钟,火焰高腾。
【揭秘】
这艘王船由厦港老渔民所造
“这艘王船全长10.2米,是历届送王船活动中最大的一艘船。”龙珠殿理事黄锡源说。
记者看见,王船船身涂满彩绘、舷边插满彩色纸偶。王船的船头正面为狮头图案,两侧插上旗子,左“青龙”、右“白虎”。船前挂一赤幡,上面写着“代天巡狩池府千岁”。船尾插着赤、黑、白、绿、黄五色旌旗,并悬挂了一艘红色救生艇。船中还设置一座微型王爷庙,船的前头和两侧共立有47个由彩纸糊制的神像,代表了“水手”、“官将”等。
造王船并非易事,这艘船由龙珠殿年过九旬的主理阮过水主导建设的,厦港街道的老渔民共同参与,大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纯手工打造的。值得一提的是,王船还原了以前渔民的海洋生活,船上吃喝拉撒的设施一应俱全。
【名词解释】
送王船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两岸沿海渔港、渔村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和渔发利市。 据传此俗源于台湾,清初渔家为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以王爷作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并造“王船”送之入海,虽不言明而心领神会。“闽台送王船”这一民间习俗,已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港“送王船”通常是三年一次,自1995年开始恢复后,至今为第八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