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这座大爱之城,奉献爱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爱心向善化为自觉行动,滋养城市浸润心田。“志愿红”涌动在绿意盎然的公园,那是志愿者在洁净家园;它装点了风景秀丽的景区,那是志愿者在解答游客咨询;它出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那是志愿者在协助指挥交通……12月5日,全市志愿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是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志愿服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一年。今年来,我市志愿服务工作迎来了新发展,成为爱心厦门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88万多名,志愿服务团体5669个。117个公共场所志愿服务驿站、264个社区志愿服务站、96个爱心志愿服务驿站以及57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年开放、常态服务,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志愿精神、热心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
一年来,全市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社会治理、爱心帮扶、洁净家园等领域播撒爱心,成为厦门一道靓丽风景,用道德之美、向善之魂标刻城市文明新高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厦门志愿者走过的春夏秋冬。
护航发展
志愿服务专门性法规实施
今年3月5日,是我市首个志愿者日。这一天,一部被众多媒体和市民称为“为爱而立、为爱而行”的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厦门市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为我市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条例》具有鲜明的厦门特色,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厦门的实际,进行了必要的创新,全面规定了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权益保障、激励措施、法律责任。《条例》的正式实施,是推进志愿服务法治化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对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厦门市志愿服务事业站在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
令广大志愿者关注和点赞的是,《条例》中有专门保障与激励志愿服务的章节,设定适当的回馈激励措施,规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予以相应的优待礼遇,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条例》提出探索实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存取机制。此外,还提出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星级评价制度。有关部门应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良好志愿服务记录以及受到的表彰、奖励等信息向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给予信用激励。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园、旅游景点、城市公共交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
目前,在市委文明办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多项礼遇志愿者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年已是市委文明办连续第5年为全市注册志愿者统一投保,最高保障额度提升至469.6万元,为全市注册志愿者的向善之举保驾护航。值得一提的是,特别增加了新冠病毒感染保障,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感染新冠病毒,造成身故或身体伤残的,可获得最高20万元的保险金。
此外,市委文明办还协调相关部门推出了“厦门市道德典范礼遇卡”,省级以上荣誉志愿者凭卡可在厦门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参观游览3A级以上景区景点,并在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时,优先享受医疗服务等礼遇。广大志愿者在温暖着厦门这座城市的同时,也被这座城市温暖着。
红色引领
党员志愿者带头争先服务群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火红的七月,在厦门,从城区闹市到边远山村,一场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接连举行,深入宣讲党的辉煌历史、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动情唱响党领导下的美好生活。党员志愿者们穿上“红马甲”,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今年来,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主题宣讲、便民服务、文明引导等各类志愿服务。共产党员的一颗红心与志愿服务的满腔热忱叠加升华,为厦门的城市文明品牌增光添彩。
在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舞台上,由东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党龄27年的黄丽芬创排的舞蹈节目《不忘初心》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这是黄丽芬等志愿者为建党百年送上的一份礼物;作为海沧亲子义工服务队队长,党员志愿者李晓英带领成员围绕文明、环保、安全、关爱等主题,每周开展亲子志愿服务活动,在她的带动下,身边不少亲友纷纷参与志愿服务,她15岁的儿子早已是一名资深义工;思明区美丽心灵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景点劝导文明游览不扎堆、在环岛路和沙滩上开展“垃圾不落地”宣讲、在铁路公园捡拾垃圾,每次活动名额总是供不应求;学生志愿者也行动起来了,集美银江路志愿服务驿站组织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3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沿集源路、浔江路、嘉庚公园前行,开展洁净家园、文明出行及文明养宠互动宣传……党员争当先锋、做表率,越来越多的市民紧随他们的步伐,成为厦门“志愿红”的一分子。
同心抗疫
用爱心和温暖筑起坚强防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这座美丽祥和的城市按下暂停键,城市的发展面临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全体市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城市防线。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百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抗击疫情,共同驱散疫情的阴霾。
疫情发生后,市委文明办、市志愿者联合会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市民齐心协力做好防疫措施,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市委文明办迅速组织我市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市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组建起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预备队。
千千万万党员和市民积极响应,一支支志愿队快速集结,他们身披红马甲、穿上防护服,舍小家为大家,勇敢地冲在了抗疫一线:他们为封控区的群众提供帮助,一袋袋生活物资被送到居民门口,一户不差、一人不漏;他们无惧烈日酷暑,不分白昼黑夜,24小时坚守在卡口、市场、社区,顶着高温协助防控疫情工作……这些感人的场景在人们的朋友圈里流转,善意爱心点滴汇聚,终成意志和力量的暖流。
“身为党员,就是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刚刚结束在河南省的抗洪救灾行动,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回到厦门后,立刻着手拉起一支300多人的战疫保障群,并率队赶赴主战场同安区支援。她带领队员与时间赛跑,传递重症续命的药包,发放急需物资,搬运、接送老人、产妇、病人和婴儿,在高温下消杀公共环境……转运最繁忙的一天超过100家。今年11月,陈素珍获评全国道德模范。
“您明天还来吗?”“来,我会一直坚持到疫情结束!”这是同安区东山民俗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志勇和72岁高龄的志愿者陈履平的对话。疫情刚发生,陈履平便主动报名参加防疫工作,负责协助维持现场秩序、实时解答居民疑问、指引居民扫码登记信息等工作,“平均下来,一天要走十几公里呢,身体酸痛,休息一下就过去了。”陈履平说。
从常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活雷锋”到普通市民,大家并肩前行、携手抗疫。而随着疫情的乌云渐渐散去,志愿者们走进复工复产企业,通过发放宣传单页、设置防疫宣传点等多种措施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政策法规;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答疑解惑;还通过积极筹集资源,捐赠消毒液、口罩等防疫物资,助力全市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正是有志愿者的无私付出,让秋日的鹭岛处处焕新。一件件红色马甲、一个个坚毅身影,传递着爱心、传播着希望。他们的点滴之力汇聚成江海,丰富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描绘了厦门的文明高度,成为厦门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榜样涌现
文明厦门“群星”闪亮
厦门,这片好人汇聚的热土上,道德模范、爱心人士不断涌现。他们或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或敬业奉献热诚勤勉,或孝老敬亲抚幼恤弱……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示了厦门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文明厦门处处可见的品质之美。
最近,我市评选产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包括最美志愿者、最美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项目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村)各20个。一个个平凡身影,成为“文明厦门”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他们用最淳朴的面孔诠释向善的力量,他们的感人故事温暖了鹭岛的冬日。
获评最美志愿者的蔡丽曲创建了翔安区蔡丽曲舞蹈妇女微家巾帼志愿服务队,发展到现在,志愿者超600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百场。她更以自身创业办学优势为2000多人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的热爱舞蹈的孩子提供学费减免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资助。
获评最美志愿服务组织的湖里区禾缘社区五缘湾水上义务救援队成立七年来,成员为游客包扎伤口、帮忙寻找走失儿童等,累计救起近70人。他们用爱心托起“生命之舟”,义务守护着五缘湾沙滩附近水域。
在获评最美志愿服务项目的“思明区新厦门人图书馆志愿服务”中,广泛吸纳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志愿服务队伍入驻,以青年志愿者为中坚力量,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从文明引导、秩序维护、课业辅导、阅读推广、阅读陪伴、卫生清洁等六大板块有序开展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延伸服务领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多元的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机会……
还有更多的志愿者是无名英雄,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一直默默奉献。每一天,他们的志愿服务行动都在继续,他们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而奋斗的故事正在不断续写。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人民因城市而自豪,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对厦门人来说,爱与善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城市基因”。“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社会风尚,每个人的每一次善举和长久的奉献,都在共铸这座“六连冠”文明城市的文明品牌,点亮美丽鹭岛的四季风景,托起城市的美好未来,凝聚起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磅礴力量。(厦门日报记者 黄琬钧 通讯员 李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