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湖蝶变见证了厦门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南网12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周思明)咖啡香气在斑驳的砖石间缭绕,各色亚热带绿植生机盎然,文创雕塑和产品琳琅满目……而今走进联发华美空间,初来乍到的游人很难将这座时尚优雅的文创园区与几十年前的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联系起来。
40年斗转星移,当年的重型工业设备早已不知去向。精妙的创意和科技,成为新的动力之源,驱动着这座园区以另一种形式奔腾运转——这一切,浑似厦门经济特区的壮阔变革。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2倍,工业增加值增长56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692倍,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8倍以上;以全省1.4%的面积,创造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额……40年来,经济特区建设,催动厦门从封闭落后的海岛小城,迈向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在日前召开的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理论座谈会上,厦门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定机制谋长远
擘画高起点世纪蓝图
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首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发地、实践地。40年来,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指引方向、擘画蓝图。
“还记得1980年末,我骑了一个多小时自行车,才从湖滨东路骑到这里,一路山地连土坡,尘土飞扬。”日前,特区建设者代表之一、今年已75岁的刘新德随着特区建设40周年学习体验活动的脚步,再次踏入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而后又登高眺望湖里老工业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那时,在全国4个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小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刚刚起步,只能在区区2.5平方公里之内辗转腾挪、艰苦掘进。直到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特区建设才放开手脚。
经济特区建设没有先例可循,迫切需要新的决策指南,《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新思想的种子,就这样在厦门落地生根。
作为全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高瞻远瞩,提出“三步走”战略和“自由港”构想,厘清特区发展模式、城市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乃至生态环境等诸多重大问题,许多领先时代的理念举措,已有迹可循。
步入新世纪,厦门加快实施跨岛发展战略;2010年,国务院进一步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并同意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特区建设插上翅膀、飞越鹭江,开始根植腹地、经略海洋,空间格局不断拓展,城市框架渐次拉开,功能区划更加清晰,产业布局逐步完备。过去的一颗小小“海上明珠”,已成为擎动一方发展的强劲内核、催化改革进程的理想“试验田”。
抓改革促开放
奠定高质量发展底色
牢记谆谆嘱托,胸怀殷殷期望。在发展过程中,厦门经济特区锐意进取,直面难题,为改革开放破冰探路。
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多规合一”改革,打造24小时不打烊随处办政务服务,60个事项秒批秒办;率先在全国试点“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纳税服务指标全国第一;积极发展离岸金融、融资金融、科技金融等业态,私募投资管理机构纷纷集聚……今日之厦门,已成为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
“一路走来,厦门市、海沧区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厦门优越的营商环境。”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说。前不久,该公司生产的国产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馨可宁)正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可供联合国系统采购,成为厦门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的突出代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优势产业不断集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平板显示、计算机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12类产业串链成群,其中已有9个产业链群规模在2020年底突破千亿元。
开大厦之门,拥四海风涛。厦门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贸易,尤其是深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打造“双循环”战略重要支点。
2020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915.7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9.3%;“厦门制造”销往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遍布全球的多元贸易市场;实际使用外资166.05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7.7%。
平衡协调发展
擦亮高颜值城市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立足改革成果和建设成就,厦门经济特区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破题探路。这一系列荣誉,正是厦门取得的亮眼成绩。
“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有一条在全国都比较可取,就是既有创新性,也有协调性,将改革发展的速度、力度,与人民群众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一位厦门市老领导表示。
黄发垂髫怡然自得,嘘寒问暖声声入耳,走进思明区深田社区图强小区,温暖祥和的邻里情随处可感。作为老旧小区,这里也曾出现居住人口老化、小区功能落后等“城市病”,但并没有被简单地一迁了之,而是通过党建引领,引入社会力量推进社区微治理,通过社区综合服务融通党群邻里关系。在党群齐心治理改造下,并不宽敞的小区空间中,小食堂、会客厅等“微空间”便民设施而今一应俱全,社区功能开始复苏。这里发源的“近邻”模式,已在厦门乃至更广范围内推广复制。
在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的高山军营村和云上白交祠村,2020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分别达72.9万元和63.76万元,人均年收入分别达41665元和41280元,两村游客量超过3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万元……“这要感谢当年‘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今,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凭借优越的生态,近年来这一带旅游、研学产业不断发展,乡亲和大学生也开始返乡兴业。”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党支部副书记苏海亭说。
处处有美景,街巷溢文明。通过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厦门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当前,厦门全市已拥有公园15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实名注册志愿者74.8万名,志愿服务团队4600余个,志愿服务驿站100多个。
40年风云际会,大潮激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壮大的厦门经济特区,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而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厦门经济特区凝心聚力再出发,必将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