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收藏的厦门电影院传单海报
东南网2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文 沈威/图)在厦门老市区的狭小街巷,他时常弓着背,踩着不徐不疾的步伐,带着年轻后辈走街串巷,一路上谈古论今娓娓道来,勾画出一幅幅历史画卷。今后,这样的场景,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2月14日中午,厦门民俗专家、文史专家郭坤聪因病逝世,享年85岁。
郭老生前四处寻访厦门古迹,推动地方文物保护和民俗文化弘扬,将一生献给厦门民俗文化历史研究,身体力行当好优秀文化传播者,让人们了解厦门爱上厦门。作为专家、学者,他亲和谦逊,赢得无数后辈、友人敬爱。
热爱民俗文化
为保护文物默默奉献
郭坤聪出生于1937年,是厦门民俗专家、思明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也担任厦门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他大半生都和文史、民俗打交道,对思明区中华片区,对周遭的一切了如指掌,出版过《厦门老街故事》、《流动的厦门》、《那些电影人》、《厦门之旅》等书籍。
2014年,以福建省民俗学会为依托,郭老与厦门文史界泰斗洪卜仁、厦门民俗文化新秀李志勇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厦门市民俗学会。学会举办了很多民俗研究交流活动,将民俗魅力带到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华人地区。
年事渐高,郭老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到仁安社区红色讲堂授课,带大家游走街巷了解历史、为老城区改造和品牌创建出谋划策。哪里有文物需要保护,他都要管管;哪里需要他的帮助,他必定风雨无阻、竭尽全力。
为人亲和谦逊
无私奉献研究成果
厦门市民俗学会秘书长李志勇与郭老是忘年之交,2010年与郭老师结识。郭老为人亲和谦逊从不与人计较,提及民俗文化及讲古就侃侃而谈,没有一点长者学者架子,李志勇心生敬重。
李志勇告诉导报记者:“郭老曾跟我说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他创作的剧本拍成厦语电影。我们共同构思了一部以厦金文化为背景,以民俗文化特色为主题的脚本,如果有可能,未来我将努力促成电影的拍摄。”
中华街道仁安社区工作人员伊秀蓉2009年开始频频与郭老接触。伊秀蓉介绍,仁安社区近年着力打造社区治理模式,推动两岸文化寻根,郭老担任讲解员,不辞辛劳带领孩子们走街串巷探访古迹。社区举办红色讲堂,资料也是郭老提供的。社区有需要,郭老总是有求必应踊跃参与,从不叫苦叫累,还拒绝任何报酬。郭老努力挖掘出仁安社区乃至中华辖区很多历史故事,许多游客对仁安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慕名而来,非常感谢他的无私奉献。
记者老朋友
常和读者分享老厦门故事
郭老的媒体曝光率很高,是海峡导报的老朋友。2018年导报推出《锵锵四老行》专栏,郭老是访谈嘉宾之一,他带记者探寻隐藏在老城区的古迹,与读者分享厦门诸多历史文化故事。
郭老10岁开始收藏电影票件,藏有1700多部电影说明书。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2019年首次在厦门举办,郭老多次接受导报记者专访,以史料为读者讲述厦门与电影、与金鸡奖的渊源,《91年前就有电影在厦门拍摄》等诸多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记者手记
从中山路的百年时光、曾经辉煌的厦门书院、团结成千上万人的宗祠力量,到鹭岛电影百年发展史、风靡一时的厦语电影、历史上厦门经历的四次疫情等主题,郭老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不断向我们输送厦门的民俗文化与历史知识。他渊博学识与才思敏锐的背后,凝聚的是郭老用热爱燃烧自我,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勤奋潜心研究的精神。
多年来,郭老始终关注厦门文物保护、民俗文化弘扬和城市底蕴的挖掘,倘有新的研究发现,他就主动向我们“爆料”。当记者向他邀约采访,郭老总是爽快答应,预先细心做好材料收集和整理,准时在家等候,并手写笔记以便介绍。讲述南宋幼帝在厦逃亡的历史时,郭老手绘了一张“逃亡地图”,记者至今印象深刻。
郭老的家位于老街市的石壁街,要七拐八拐上坡下坡徒步才能到达,若不熟悉必定难找。久未见面,他总是细心询问“找得到路吗”。若是不记得了,他便到巷子口的群惠小学来接。
今后,我们再也无法在老城区里看到这位老人的身影,但他的研究成果和可贵品德将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