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厦门新闻
厦门强化河湖长制 鹭岛更加“水当当”
厦门日报
2023-12-25 11:05

厦门强化河湖长制 鹭岛更加“水当当”

厦门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湖成了市民休闲游憩、品味美好生活的好去处。图为白鹭洲筼筜湖景观。

厦门强化河湖长制 鹭岛更加“水当当”

同安莲花水库。

厦门强化河湖长制 鹭岛更加“水当当”

集美区灌口风景湖公园。

厦门强化河湖长制 鹭岛更加“水当当”

翔安大宅小微水体。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罗惠 图/记者 张奇辉)

畅游筼筜湖,眼前“风吹绿波起,人来鸟不惊”的如画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漫步东西溪,两岸水草丰茂,鱼翔浅底,一幅河湖秀美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如今,像筼筜湖、东西溪这般美景在厦门司空见惯。

今年来,厦门市以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提高优良水质比例、全力保障河湖水质稳步提升为目标,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工作,流域水质得到不断提升、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流域统筹

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翻开厦门地图,一条条河流蜿蜒流淌,一个个湖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湖,利泽一方。如何治水?背后充满了战略远见。

治水不是一城一域的责任,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专属工作,需要系统观念。河湖长制是系统观念的生动运用。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高位统筹推动流域治理工作。

市总河湖长深入基层开展巡河,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治水工作,实行市政府挂牌督办机制……立足流域整体性、系统性,厦门谋划推进,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湖成了市民休闲游憩、品味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用法治力量守护流域河湖安澜,厦门举各级各部门之力,制定厦门首部河湖长制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将全市河湖治理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让河湖长制有实、为河湖长制赋能。

厦门还把3月30日“厦门市河湖长日”以立法形式进行固化,有效提升河湖长制的社会影响和公众认知,同时印发《市级河湖长制成员单位职责》,明确部门职责,协调、督促涉河涉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推动形成高效的河湖治理格局。

关键词:问题导向

生态补水从单一河湖向水网扩展

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治为抓手,厦门聚焦关键关节,着力解决河湖突出问题。

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一头通往河流,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只有把好这道闸,才能守护河湖。今年,厦门全面开展全市9条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边查边治,摸清掌握各类排污口基本情况,按流域逐条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和问题清单,并将排查监测结果及整治要求下发各区。

从今年5月起,厦门每月调度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进展情况并形成通报,每季度召开会议协调相关问题,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入河排口分类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东西溪流域80%溯源和35%整治任务。

生态补水,从单一河湖向水网扩展。2023年度共组织实施生态补水项目9个,现已完工7个,分别是集美中亚城片区污水主干管及补水干管工程、拐仔溪水库水源连通工程、坑内水库向风景湖及瑶山溪补水工程、锦园渠水体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海沧天竺湖补水工程、同安蔡宅溪灌溉用水和生态基流工程、翔安内田污水厂至九溪生态补水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通水的生态补水项目19个。

关键词:源头管控

全力加快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系统治水还要从源头抓起。今年来,厦门不断加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巩固河湖治理成效。

在生活污染防治上,污水“两高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力加快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2023年完成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9公里,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11.5万吨/日,总规模居全省第一。农村雨污分流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部完工,2023年农村分散式处理站点平均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在工业污染防治,厦门开展工业污染执法行动,强化全市小流域周边监督执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监督执法、氮磷排放重点行业企业执法、涉水在线监控执法检查等水环境监督执法,先后出动执法人员3530人次,检查涉水企业1417家次,发现问题85家次,行政处罚30家次,刑事移送3家次,查封扣押1家次,罚款237.189万元,责令整改85家次。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厦门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点11个,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7.99万亩次,推广应用有机肥22.2万亩次,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100%,创建1家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示范点。

关键词:系统管护

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

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厦门坚持系统管护,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在河湖管养上,今年初,厦门下达2000万元河道保洁管养经费,实现全市9条溪流465公里管养全覆盖,2023年共清理河漂垃圾约2.76万立方米。此外,厦门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并建立河湖安全生态水系管护机制,小微水体养护考评也纳入市区河湖长制年度考核范畴。

通过“共管共治”凝聚强大“治水力量”。厦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常态化监督检查河湖“四乱”整治、河道保洁管养、河湖长、河道专管员履职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据统计,今年厦门共暗访检查634人次,下发督办清单和提醒函6份,河道专管员共计巡河湖18853人次。

今年,厦门还续聘13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河湖长,首聘3位警官河长、检察官河长和法官河长,组织“企业河长”“市民湖长”“河小禹”等民间队伍参加管河护湖200多人次,形成独具厦门特色的河湖共治共管综合力量。

河湖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直观。厦门出台《厦门市主要河流生态健康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厦门市主要河流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体系,每年对厦门市九条河流开展生态健康和幸福指数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

特色做法

思明区: 完成792个小区 排水管网改造工作

今年,思明区持续推进雨污管网正本清源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和雨污分流率,努力实现“雨水管晴天无污水,污水管雨天不溢流”,减少污水入湖。截至目前,思明区已完成792个小区、138条道路的排水管网改造工作,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积27平方公里。此外,思明区还稳步推进“四池”等污水预处理设施建设。

针对建筑工地排放泥浆水入湖入海问题,思明区通过加强巡查检查、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市区部门联动、畅通行政主管与执法衔接机制等措施,共同对建筑工地泥浆水排放入湖问题进行整治。5月以来,已针对20余起建筑工地排放泥浆水问题进行了联合执法整治,有效遏制了建筑工地排放泥浆水入市政管道和环境水体行为。

湖里区:打造河湖共管共治新品牌

今年来,湖里区持续打造湖里高颜值幸福河湖环境,建立河湖共管共治新品牌。在综合协调上,加强联络天地湖、湖边水库、五缘湾内湾多个相关涉水部门,完善联席协调平台,对各水环境安全隐患防治问题及时协调处置,形成治水工作合力。强化生态司法协作互动,湖里人民检察院“洗车场所违法排水用水公益诉讼监督模型”在第一届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另一方面,创建河湖共管宣传品牌。围绕“幸福河湖”“美丽河湖”“节水爱水”等主题,组织开展年度公益活动,营造全民爱水氛围。以江头街道为试点,结合社区暑托班开展“小手拉大手·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主题系列宣讲活动,借此形成可复制推广、可持续开展的主题系列活动模式。

集美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

根据省、市环保监测1月至11月数据,全区11个水质监测点位均值全部达标,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这是集美区河湖长制工作交出的新答卷。

集美区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工作落实,以上率下高位推动,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发挥明显。全区强力推动相关治水项目,一年来,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九天湖实验区水环境治理工程有序开工;九天湖防汛应急清淤工程、锦园渠水体生态修复一期项目基本完工……杏林湾、九天湖水质提升明显。

在水源地保护上,集美区严格落实坂头-石兜水库饮用水源地“321”巡查制度,强化2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强力推动并完成“退果还林”工作。

海沧区:全市首创公共类池塘社会化管养

立足实际,海沧区持续创新融合,不断提升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为”“有效”。

过芸溪省控断面水质均值连续三年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在厦门市主要河流生态健康指数评价和厦门市主要河流幸福指数评价中高居前列,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创建。新阳主排洪渠有效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经验做法入选光明日报《水利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与管理创新》典型案例;推送《一河两代》参评第五届“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海沧区将河湖管理保护的触角延伸至村居最末端,全市首创公共类池塘社会化管养,为全市提供治水“样板”;在全市率先建立安全生态水系项目管养长效机制,获全市推广。

同安区:流域项目“一本账”工程扎实推进

2023年,同安区以“保Ⅱ类、稳Ⅲ类、提Ⅳ类、灭Ⅴ类”为导向,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治理、源头治理、工程治理”,以流域项目“一本账”为工程支撑,深入开展流域治理,累计完成投资6.39亿元,完成39个项目建设。

今年世界水日,同安区聘任民间河长11名,成立青少年河湖长制教育实践基地、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河小禹”同安区志愿服务基地、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河小禹”志愿者服务队等3支民间护河队,护河力量再添新翼。

同安区依托国企对重点溪流上游设置拦截浮筒进行垃圾集中打捞等重点工作及日常河道保洁,通过加强河漂垃圾打捞清理,河道保洁良好,岸线保洁覆盖率达100%。

翔安区:生态补水补出好生态

今年来,翔安区以提升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为导向,稳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水环境、水生态进一步提升。1月至12月,全区15个水环境功能区考核断面达标率100%,其中7个断面同比2022年实现水质跨类别提升(4个断面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3个断面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Ⅳ类)。

截至目前,翔安区已累计完成生态补水项目6个,实现生态补水量约15.5万立方米/天,既保障辖区农业灌溉,又缓解辖区旱季缺水“窘境”,进一步体现了再生价值。在厦门市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实现“弃”水补用——利用同安区莲花、汀溪和竹坝等水库的弃水跨区对翔安三大流域进行生态补水,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

今年,翔安区还完成全区228个小微水体重新摸排、登记及水质检测,对部分水质不稳定及较差水体进行通报,督促各镇街落实整改。2023年底完成全区小微水体星级评定,评定结果同比2022年五星级水体增加2个、四星级水体增加8个、三星级水体增加9个,小微水体治理成效明显。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