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厦门新闻
厦门火炬高新区打造营商环境“引力场”
海峡导报
2024-05-27 10:11

东南网5月2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郭文晨)前不久,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的“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与芯片专家签订先进封装研发人才培养项目,计划2024年培养先进封装研发人才超300人。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自2022年在火炬新科广场正式运营以来,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以“服务产业、助力企业、促进就业”为宗旨,已成为吸引产业人才、招聘产业人才、培训产业人才的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优势,火炬高新区落实政策稳就业、优化服务促就业,在运营模式、平台建设、服务赋能等方面不断摸索,为企业及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打造营商环境“引力场”,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智力支撑。

企业加油站 搭建人才赋能平台

两年来,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制定出台相关建设管理运营办法,完善管理服务及配套设施,积极推动优质机构入驻工作,已累计引进超60家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业态涵盖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培训、劳务派遣、人事代理、人才招聘等。同时,从入驻评审到办公场地装修进行全流程管控,为入园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累计为入驻机构兑现补贴超130万元,在入驻优惠、发展支持、引才奖励等多个方面出台支持举措。

厦门众拓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深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10余年,也是入驻产业园的第一家机构。产业园开园第一天,他们便从自购的写字楼搬进园区。“感觉自己找到‘家’了!”公司副总经理刘淑芳这样形容在产业园办企业的感受,“从提升公司知名度、行业重视度,以及帮助公司完善全方位发展等多个方面,园区都为我们做了很多事。”

主动从“房东”变“租客”,刘淑芳坦言,公司的客户很多来自于厦门本地和火炬园区里的大中型用工密集型的企业,比如天马微、安费诺、友达光电、海辰储能等。其中,不少都是在产业园“牵线搭桥”的帮助下匹配上的,“公司的人才资源供给和火炬企业的用工需求,在产业园实现了一个双向奔赴”。

同时,产业园从人才供给侧发力,已先后与200多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牵线10多家企业与厦门大学、厦门东海学院、集美大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更加紧密和广泛的校企、校地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厦门火炬高新区人才聚集优势,产业园还创新推出“一赛事、二提升、三交流”品牌活动,如举办留学人才专场招聘交流会、专场主题沙龙;开展新材料、物联网等产才专场对接会;同时,链接海外创业大赛、创业成长营等赛事,为人才与企业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举办培训活动超30场次,吸引园区企业近千人次参加,成功助力高新区企业解决用工超2000人次。

紧盯产业需求探索育才创新模式

流线型的外观、灵巧的机械手臂……走进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多台动感十足的工业机器人映入眼帘。现场还设有目检区、工艺仿真实训室、版图设计实训室等,让人仿佛置身于真正的生产车间。

围绕服务“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火炬高新区加大新兴经济产业人才的扶持力度。引进知名培训机构运营、携手政府机构共建,探索“一园两地”共建共享模式,以培育企业、集聚产业、整合服务为目标,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促成“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落地。“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依托厦门美德职业培训学校运营。校长王进介绍,学校是福建省内首家线下全日制技术技能实操培训机构,开设半导体芯片设计与制造、新能源电池、工业机器人、自动化PLC等“紧缺工种”学科,通过3个月左右的短期培训,把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人员、助理工程师,为先进制造、新能源等行业培养、输送人才。2023年3月开办至今,学校已培养半导体芯片制造工300余人、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100余人。“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在招聘人员流失和员工培训时间等方面的成本。”王进同时表示,学员在校除了进行专业技术培养,还有综合素养和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对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更加清晰,在企业的稳定性也会更强。”

由拥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教,在高新区和湖里人社的支持下,该基地还积极搭建与企业对接的桥梁,产教融合的模式帮助这批技术强、上手快的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华丽转身。“目前,能够实现培训人员100%的稳定就业。”王进介绍,学校学生已有不少进入士兰集科微电子、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云天半导体、通富微电子、美日丰创光罩等10余家行业代表性企业工作,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紧缺难题。

接下来,火炬高新区将进一步拓展运营规模和服务体系,不断厚植人才“引育留用”沃土,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引进人才新阵地、联系人才新桥梁、服务人才新窗口、促进就业新平台。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