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许晓婷 见习记者 陈钰滢 通讯员 胡见峰 夏玉林)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报告集中展示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一年以来,各部门、各地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全国仅四个优秀案例入选,“厦门市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建筑施工噪声”案例占据一席之地。
今天,通过这个优秀案例,记者带您了解“城管蓝”在整治厦门建筑施工噪声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与坚守努力。
优秀案例
厦门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建筑施工噪声
因四周毗邻居民区,思明区某安置房项目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较突出,不时受到周边居民投诉。
为化解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做到服务营商环境与保障群众权益相统一,厦门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相关责任部门召开局际联席会,围绕建筑工地噪声监管开展联合会商,分析问题症结,明确工作措施和要求。市执法局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责任书,建立噪声防控“四方责任”机制。城市管理执法、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先后两次对该工地开展联合督导,推动噪声扰民问题整改、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整治过程中,市执法局坚持依法、从严、公正、文明执法,先后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噪声、振动超标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罚。“城管部门多次对我们进行指导帮扶,组织专家、执法人员举办文明施工讲座;指导我们优化施工工艺,合理安排作业工序,还积极为噪声在线监测提供培训指导、点位查勘、数据校核等技术服务。”该项目承包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厦门还建立执法部门、施工单位、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微信群,第一时间受理群众投诉、回应群众诉求。组织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加强工地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在建筑工地设立“近邻驿站”,构建“主管部门+工地+执法+社区”投诉化解机制,引导社区、近邻单位参与建筑工地噪声监督,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联合整治,该安置房项目建筑施工噪声投诉量大幅下降,还周边居民安静、舒适的人居环境。
创新做法
“党建+业务+服务”
破解城市建设施工噪声粉尘污染难题
筑起静夜“防护墙”,当好民生“守护者”——近年来,市执法局立足“党建+业务+服务”,着力破解城市建设施工噪声粉尘污染对城市“静”“净”宜居品质的影响,取得明显成效。该局“禁噪抑尘先锋”获评厦门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被列为全市党建示范点。
党建引领 合力攻坚
“只有拧成合力、凝聚共识,才能真正破解城市建设施工噪声粉尘污染难题,不断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市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牵头成立执法部门、建设工地、街道社区参与的共建领导小组,共同对城市建设施工负责。拟定共建协议、共建形式、共建内容、活动计划的同时,凝聚组织力量、设立党员先锋岗,联合成立“禁噪抑尘党员先锋队”。
近三年来,共建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建设工地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标准,联合开展“静夜守护”“扬尘防治应急演练”等活动10余次,与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噪声扬尘防治四方主体责任书200余份。
与此同时,共建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会上,工地介绍进度、社区反映问题、市执法局通报情况,协商解决噪声、粉尘扰民问题100余个。
服务夯基 科技赋能
“请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施工,做好扬尘治理……”走进岛外某在建工地,执法人员巡查现场的同时,送上《文明施工宣传手册》,督促施工方依法依规进行项目建设。近年来,市执法局成立12支宣传小分队,定期主动“送法上门”。对162个建设项目开展环保法规宣传200余次、举办法律法规讲座6场,发放《文明施工宣传手册》1000余册、宣传单5000余份。
同时,市执法局利用科技手段,为治理插上“智慧翅膀”。“我们靠前指导50多个新开工建设工地启用先进洗车台、喷淋设备,持续推动建设工地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联合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创新利用相关技术,在两个工地试点开发建设工地高阻尼隔音设备,力求从源头上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市执法局二大队相关负责人说。
力促和谐 暖心服务
有问题,当场就解决!市执法局在建设工地首创“信访工作室”“扬尘防治办公室”“民情驿站”“流动城管服务驿站”等,并不断推广。制定信访工作登记制度和运行规则,将联系人的名片直接分发给周边居民,做到市民有问题可直达。
同时,市执法局设置矛盾调解室,联合重点建设工地、属地社区开展工地开放日、信访工作日、党员进社区进家庭活动30余场,建立执法、建设、社区微信群,主动帮助协调解决矛盾。
更暖心的是,市执法局牵头组织共建各方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参与禁噪护考、清洁家园、义务献血、精准扶贫、助残助学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上百场,累计捐款10余万元。同时,协调建设工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属地社区义务修道路、补井盖、维修水电等,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