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龙江大地上,项目攻坚浪潮涌:一道新能源科技光伏组件一期实现满产,拉动东山一季度新能源产值增长17倍;龙文区强化从建设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实现景田饮用水生产项目签约百日即开工,开工一年即投产……
数据显示,一季度,漳州市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1项增幅位居全省前三,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四个更大’重要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漳州市主要领导说。
“两手抓”锻造产业韧性
工业兴,则百业兴;企业强,则经济强。
牢牢盯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漳州“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在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十万级(空气中每立方米颗粒物的数量小于10万个)无尘生产车间,一部部无人配送小车将生产原辅材料准确地配送到指定地点。作业员张磊用扫描枪将信息录入制造执行系统,在产品上“烙下”自己的印记。
苦练内功,向“智造”要活力。公司副总经理肖明星介绍,这几年继电器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陆续布局仓储物流系统、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构建“最聪明厂房”。
“最新上线的车间管理系统,不仅能实时收集产品加工数据,还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流程缺陷,为改进生产和管理提供支持。”肖明星介绍,通过数字赋能,生产效率大幅提升,0.8秒即可产出一个继电器,一条生产线的操作工人数由120人减少至2人。
“智能制造正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开花,尤其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5个500亿以上产业集群。”漳州市主要领导介绍说,“9+5”是漳州的工业脊梁,也是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2022年,漳州市有3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数量均居全省第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2家市级以上智能制造重点企业。
“智造”引领,传统产业老树开新枝;超前谋划,战略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
6月18日,我省首条海底电缆生产线在东山成功试生产。海底电缆是连接近岸与远洋的“动脉”,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为海上风电场与海洋油气工程。然而,高等级海底电缆的关键技术曾被国外企业垄断。
“海底电缆占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规模的15%左右,是海上风电的重要一环。我们试制了上百吨材料样品、数千米电缆样缆,迭代优化材料性能,最终通过了超高压直流电缆的技术检测。”太阳电缆常务副总裁、总工程师徐建忠说起“独门绝技”,很是自豪。
漳州外海浅滩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最具大规模连片开发海上风电条件的区域。在漳浦县,闽南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开始沉桩,这是风电从陆地迈向海洋的关键一步。该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投产后年上网电量预计超过16亿千瓦时。
海上风电、核电、抽水蓄能、光伏发电、LNG冷能利用……漳州积极参与福建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在建项目数和总投资额连续三年获得“双第一”。
此外,石油化工是漳州投入最大、条件最好的产业。漳州举全市之力加快古雷开发建设。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已投入商业运营、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前期工程施工全面铺开,海泉化学醋酸乙烯、福海创PTA扩建等一批产业项目加速建设。数据显示,1—5月,漳州市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284家,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3.3%、27%。
“工业化理念”让农业提档升级
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工业化理念”让现代农业实现升级腾飞。
夏日清晨,南靖县龙山镇双明村百汇绿海蔬菜种植大棚基地里,10余名村民忙着把刚采摘的新鲜蔬菜挑拣、打包、装车,一派繁忙的景象。
几年前,双明村探索“支部+公司”模式,引进总投资2亿元的福建百汇绿海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400亩,建成4个蔬菜生产基地,开始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主要以大棚种植为主,并采用智能调湿、喷水等现代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坐在电脑前,轻轻一点鼠标,大棚内温度、湿度等各种数值一目了然,甚至可以在手机端进行控温、喷水等操作。”双明村党支部书记陈棋山说。
高效、高质的现代化种植模式让双明村村民们开了眼界,纷纷加入到农业现代化浪潮中。
近年来,龙山镇持续加大涉农基础设施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及投资总量连续4年居全县首位,并鼓励各村优先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打造形成一批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的特色产业。
龙山镇党委书记冯志坚说,当前,龙山镇正抢抓“龙山镇设施蔬菜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的有利契机,深化“党建+产业”和“一村一品”建设,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在距双明村不到20公里的芗城区绿田园食用菌合作社的厂房里,漳州菇农已经将每年采收一季变成每年采收五六季。
食用菌是漳州的特色产业之一,为当地赢得“中国菇都”“中国罐头之都”“世界食用菌名城”“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等称号。
在绿田园食用菌合作社智能化恒温菇房内,一排排杏鲍菇层层叠叠地摆放在货架上;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着将采摘好的杏鲍菇打包装箱。从拌料、装袋、高温高压灭菌、接种、培菌、栽培、采收到包装出厂,整个过程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
“工厂化种植蘑菇,一天可装菌10万多袋,整体效益是传统种植的8倍至10倍。”绿田园食用菌合作社总经理洪海碧说。
“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谋划经营农业”,近年来,漳州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今年推进151个现代化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三朵花、四珍菌、六泡茶、六条鱼、十大果”等特色产业,并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45亿元,增长4.9%,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真抓实干为大局促发展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把担当者用起来,敢于担当就会蔚然成风。
缘此,今年漳州把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和近年来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好机制好做法结合起来,把行动考评与竞赛考评、绩效考评、干部任用联动起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抓统筹、抓发展、抓落实“八项机制”,推动各级干部比学赶超、实干争效。
如何凝聚“三争”合力?漳浦以创新建立的“赛马”机制为抓手,举办拉练观摩,实施季度经济分析,促推各部门各乡镇比学赶超、进位争先。
“盯紧各项竞赛指标,建立指标预测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各项指标争先进位。在推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上,建立联席机制,加强部门会商、县乡联动,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漳浦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志明介绍,1—5月,漳浦县完成投资107.4亿元,超序时进度。联盛林浆纸一体化及一批配套基础设施、万洋众创城(一期)、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等重大支撑项目推进顺利。
凭担当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今年初,漳浦县还优化驻外招商办工作实施方案,从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在编干部中选派专职招商干部,到驻外联络处参与招商项目的跟踪、接洽及签约工作,把干部招商成果与干部任用结合起来,成长一批、带动一批。
近日,位于华安经济开发区的针织机械产业园内,泳德亿项目已完成设备进场和安装调试工作,迎接正式投产。
“企业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生产配套针织机械的设备配件。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可达5000万元。”泳德亿项目负责人姚小鹏说,为帮助企业尽快投产,挂钩乡镇协调解决了用水用电及厂房验收过程中存在的卡点,全力保障生产需求。
作为近年来华安县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针织机械产业已经在产业园内形成大圆针织机整机及配件制造的产业全链条,年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
为将提升亩均效益落到实处,今年,华安县结合“飞地办工业”政策,在华安经济开发区设立了乡镇办事处,由各乡镇指派科级领导常驻开发区,逐级抓好针织机械产业园的项目生成和落地跟进,每个乡镇办事处挂钩一个针织机械产业项目,不但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也进一步为干部干事提干劲、转作风、促落实,巩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良好政治生态。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
新起点,新征程,漳州将以“争”的主线,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持续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聚焦聚力“七比一看”,以更健全的机制、更精准的目标、更科学的考评,激励全市上下坚持不懈抓产业、上项目、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记者 赵锦飞 苏益纯 萧镇平 杜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