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漳州文史专家学者和工作者纷纷表示,漳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闽南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要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交往交融,把漳州打造成心灵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园。
漳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漳台文化同根同源。“台盟、台联在增强台胞祖地认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将以《意见》的出台为契机,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作用,深化漳台民间交流交往,促进漳台同胞心灵契合。”台盟漳州市委会主委、漳州市台联会长方丽云表示,要持续推进闽南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建立闽南文化研究和传承的联动协作机制,加强闽南地区闽南话母语的保护和传承,助推闽台族谱编修,做好涉台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闽台文化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台湾闽南文化研究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互动合作,鼓励民间团体参与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意见》为做好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闽南文化为载体,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张长水表示,将以物见证,通过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维系两岸情谊;以声传情,用闽南话讲好两岸故事家常;以行融通,开拓文旅融合的新空间新平台,寻找两岸的最契合民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民众真实感受到“两岸一家亲,漳台亲上亲”。
擘画最大“同心圆”,推动闽台共同传承发展闽南文化,架好海峡两岸“连心桥”。“《意见》的出台,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漳州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台胞主要祖籍地,参与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具有独特优势,也责无旁贷。”漳州闽南书院院长叶明义表示,书院将通过举办闽南文化讲堂,聘请专家学者开设公益文化讲座,举办闽南文化论坛、沙龙等,开展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研究;联合相关文化研究机构、民间文化团体,通过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方式,开展闽南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持续拓展合作渠道,加深两岸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一水连接两岸,漳台源自一家。闽台歌仔戏和芗剧的形成与发展是两岸融合与交流的见证,从古老的漳州锦歌到台湾歌仔戏,再到闽南改良戏和芗剧,同根同源同腔同调,是闽南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意见》提到‘支持闽台两地各类民间组织开展常态化交流’,从国家层面对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予以支持,我们将把握好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闽南方言与台湾方言音调相近的优势,以歌仔戏为载体,通过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的了解,增进文化认同,助力两岸交流交往。”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陈朝晖说。
青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将为促进两岸深度融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e时代’的新人,台湾青年跟大陆年轻人之间同样可以产生符合代际共性的共同爱好与时代认同。这些理念与认知也为闽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充分用好网络传播新渠道在两岸年轻人中传播传统文化,是让年轻一代‘不忘本’的关键所在。”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沈毅玲表示,我们要创作能够表达年轻人情绪的闽南语歌曲,做年轻人感兴趣的文化类短视频,甚至创作有闽南文化特色的网络游戏,把文化传承融入生活中,进而实现两岸青年在文化接受上的“融合发展”。
在交流交往中,心更近、情更深、意更浓。“一路走来,见证了两岸闽南文化融合的重要过程。”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台湾教师施沛琳教授表示,“《意见》的出台让人深感振奋、备受鼓舞,这也激发了我对传承、创新、发展闽南文化的热情。要创新闽南文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台胞产生共鸣,助推愈来愈多的台胞返乡寻根谒祖,来大陆求学、工作与生活。在延续亲情乡情、寻找共同记忆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闽南日报记者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