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组织实施漳州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工作,日前我市出台《漳州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此次普查任务、普查对象、普查内容、普查进度安排及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我市“三普”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三普”是什么?
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此次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国家作出的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一次“全面体检”,通过“三普”形成的最新成果,不仅可以为土壤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还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在1979年启动的,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这40多年是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土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如南方常见的红黄壤酸化等,对作物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市三普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志强告诉记者,土壤酸化会导致土壤板结严重、肥料流失加速、作物营养不良等问题。平和县功夫种养家庭农场农场主赖坤金就因此吃过亏——因土壤板结导致蜜柚裂果频发,最严重时裂果率超过三分之二,而且鲜果糖度不足、木质化严重,果品品质下降,极大影响销售。后来,省农科院土肥所和当地农技推广中心帮助赖坤金对园区种植土壤进行改良,才使他家的蜜柚重新迎来了丰收。
“从‘二普’到‘三普’的40多年间,我市也做过多次区域土壤调查,比如测土配方施肥的调查、土壤污染调查等,其中也涉及土壤部分性状的调查。”在林志强看来,这些调查有助于我市了解土壤的质量实况,但目标和覆盖面有限,不能真正达到摸清土壤“家底”的目的。而此次“三普”则是对我市土壤的一次“全面体检”,范围更广、内容更全,对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普”查什么?
根据《实施方案》,此次“三普”工作的普查对象覆盖漳州市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潜力相关的土地。
同时,本次普查主要针对土壤类型校核及完善、土壤剖面性状调查、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土壤利用情况调查、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与应用、土壤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建立、土壤样品库建设等展开。其中,重点调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记录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汇总土壤培肥改良、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做法和经验,并对近40年来的土壤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止退化措施,开发集过程调查、成果评价和标本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信息平台。
记者获悉,此次国家下达我市的“三普”表层采样点有7500余个,表层样点总数为全省第二。根据安排,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1年试点,2年全面推开),投入1万人,完成漳州市农用地土壤的“家底”摸排。
“三普”怎么查?
我市2022年启动全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于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进入全面土壤普查阶段。
其中,市级“三普”工作主要包括接收并下发工作底图和样点图、组织各县区进行实地校核、汇总校核工作底图和样点图并上报、组织上报数据抽检、督导推进各县区“三普”整体工作、配合省三普办并协调县区做好其他有关工作等。县级“三普”工作需确定检测实验室和外业调查采样、成果评价机构,建立完善的样品转运机制,对市下发的工作底图和调查样点进行适当修正、增补,并将修订结果报送省三普办,组织外业调查、采样和“二普”土壤图更新等工作,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分析及内部质量检查与整改,要求2023年12月底前样点数量1000个以下的县(区)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工作,样点数量1000个以上的县(区)完成50%以上外业调查采样工作。2024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外业采样工作,2024年6月前完成全部内业测试化验任务。
2024年7月至2025年10月为形成“三普”成果阶段。其中,市级需收集汇交各县区土壤普查成果至省三普办并配合省里进行成果验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市级样品库建设。县级需及时整理土壤普查数据,按照要求编制县级土壤普查相关成果报告并形成县级普查成果,于2025年5月前完成全部县级“三普”成果验收。(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蔡毅生 杨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