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闽南新闻 >漳州新闻
漳州中药炮制,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福建日报
2024-08-15 10:31

鲜地黄烘焙至八成干为生地黄,蒸晒后就成了熟地黄;若经九蒸九晒之后,即炮制为九制熟地黄,其性由凉转温。地黄由鲜变生再转熟的过程,便是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漳州,自古名医辈出,名药荟萃,是传统医药强市,这里孕育了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为福建中药炮制技术三大派系之一。近年来,漳州通过典籍整理和传承人培养,让漳州中药炮制技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因地制宜 独成一派

漳州中药炮制技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

据《漳州府志·兵纪上》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兵入漳,医官李茹随军治病,中原医术由此入漳。此后,漳州名医辈出,有唐代僧医杨义中,北宋药物大家苏颂,宋代闽南名医吴夲,清代周廷杨、蔡朝初等代表人物,涌现了同善堂、老至诚、老瑞林、天益寿等一批中药名店,以及“片仔癀”“乌鸡白凤丸”“吕氏铜青”等名药。

旧时,中医药是人们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家家户户必备药罐子,大夫开药方之时,必传授百姓中药炮制之法。“从唐至明清时期,经历代名药、名店、名方的沉淀积累,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逐渐成熟并成体系。”漳州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漳州中药炮制技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汉钦介绍,漳州中药炮制涉及药材筛选、切制加工、辅料配搭、炮制工艺、后期保存等流程。炮制方法非常多,有一般修制法(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复制、发酵、发芽、制霜取汁等其他制法。通过这些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中药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

由于炮制方法往往是因地制宜、因药制宜,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川派、京派、江西的“樟派”“建昌派”等。而漳州地处我省东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西接广东、江西。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潮汕、江西、福州等地的百姓逃到漳州避战乱,促成了漳州炮制技术与各地区炮制技术的融合发展。

据林汉钦分析,漳州中药炮制技术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辅料选料独特、遵古道地、制备考究,有“建昌派”特征。漳州中药炮制主要以酒、蜜、麦麸、生姜、甘草、盐、童尿、砂子等为辅料,尤以谷糠炒最有特色,如米糠炒、煨制药材,同时米糠还用于润制、吸湿、密封养护等。二是炮制技法独特多样,有古中原炮制遗风。以灶心土炒、盐炙、生姜甘草制最为突出。三是受气候影响,漳州常年湿盛,病多夹湿,故药材以清炒法多见,突显闽南用药特色。

“几经演变,漳州中药炮制技术既秉承宋元明清的古法炮制技术,又融入福州、潮汕和江西等地的特色,是闽南中药炮制技术的代表。”林汉钦说。

挖掘整理 重焕光彩

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主要以口口相传和文字记载的方式,世代传承。近年来,漳州一些热心药工致力于收集整理中药炮制技术和挖掘民间优秀中药资源,一系列中药书籍陆续出版。

今年4月,由林汉钦主编的《养生药膳实用图典》《青草药实用图典》出版。这两本书通俗易懂,既传承了民间积累下来的青草药应用经验,又便于市民在生活中选择使用。

林汉钦从事中药事业已有32载,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至今参与编写了5本漳州中药炮制相关书籍。在他看来,著书可为漳州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留下火种,也可为后人查阅研究中医药文化提供资料参考。“由于解放前社会动荡和战乱等原因,近代以来,漳州中药炮制技术逐渐走向衰败,且民间药工精于制作,不擅记录,如若不关注,宝贵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工艺、资料将逐渐流失。”林汉钦说。

身为民盟漳州市委委员的林汉钦还向漳州市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加强对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传承与保护,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争取到专项资金支持。考虑到中医药文化价值和记录漳州中药炮制技术资料的紧迫性,《漳州市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一书的编写团队很快成立。

2022年7月,历时3年编写的《漳州市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分五大部分,系统梳理漳州市传统炮制技术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中药炮制常识、制法和中药的剂量,收录漳州常用中药材340种。在炮制方法部分,对于漳州地区独有的加以备注。

打开书页,在中药材介绍部分,每一种中药材都配有图片,详尽叙述药材来源、炮制方法、炮制作用、保管方法、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我们广泛查阅漳州中医医著,同时深入诏安、龙海等地,收集民间秘方、偏方,进行筛选、甄别、验证和修编,力图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林汉钦说,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漳州市中药传统炮制技术60多年的空白,为漳州市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开展中药传统炮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

出版同年,漳州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师带徒承 人才成长

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漳州中药炮制技术工艺复杂,大部分传承师傅年老力衰,产生了人才断层的问题。为此,漳州推出“师带徒”机制,培养青年人才。

“炒制时要根据药材质地、厚薄大小和炒制程度的不同,掌握恰当火候……”近日,走进漳州市中医院临方炮制室,药学部主任林向前与林汉钦正向徒弟陈武军、王少君、蔡晓惠等青年中药师分享药材炒制、粉碎等工艺。

目前,漳州市中医院是漳州中药炮制技术传承脉络较为清晰、保存较为完善的一脉,从首任院长徐梦龄到林汉钦,已传承五代。该院中药炮制工艺独特,中药制剂较为齐全,曾经的制剂中心一度发展成福建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剂型最全的现代化中药制剂中心,拥有福建省药监部门批文的中药制剂34种,享誉省内外乃至东南亚国家。

为培养中药炮制技术人才,保护与传承漳州特色中药炮制和制剂技术,2020年漳州启动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并评选出9名“漳州市名老药工”,确定了21位继承人,由地方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漳州市中医院有3名老药工入选,目前在职的仅剩林向前。

1989年,林向前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成为该院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传承人。这些年,林向前依托名老药工工作室,通过亲身示范、现场带教、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将自己30多年的中药炮制经验与制剂技术传授给徒弟。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哲学,我们不仅要培养青年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要培养中医药思维,特别是培养能从科学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验证的专业人才。”林向前表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年轻人始终是关键因素,需要真正热爱这一领域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此次选拔的继承人要求具备大专以上学历、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虽然从业多年,但中药炮制技术工艺复杂,要学习的东西多着呢。”陈武军是漳州中药炮制技术继承人之一,已取得副主任中药师职称。近年来,他常常利用下班时间,跟着林向前学习炮制技艺,现已较为熟悉地掌握漳州中药炮制技术方法及工艺。

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漳州市中医院还专门设置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展览厅,宣传漳州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希望年轻一代尽快成长起来,为漳州中医药和中药炮制技术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林向前说。(福建日报记者 李妙珠)

(责任编辑:唐秀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