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柘荣县城郊乡坚持以党建引领,用自治提升“内生力”、用德治提升“软实力”、用法治提升“硬实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自治促转变
走进城郊乡岭边亭村,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优美的人居环境与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群众口中“违建多、环境乱、形象差、群众怨”的小村。短短几年,岭边亭村成功蜕变成网红打卡点,这背后离不开该乡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以房管人”的要求,城郊乡将辖区划分为21个网格,下沉网格员198人,并以10至30户为标准设立微网格,有效发挥其在疫情防控、信息排查、矛盾化解、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使“小网格”支撑起“大治理”,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系、和谐不出“格”。
在基层自治过程中,乡贤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乡以乡愁为纽带,建立乡贤数据库,登记乡贤能人36名,成立乡村振兴帮帮团,经常性举办乡贤“诸葛会”。去年以来,累计收集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意见建议130多条次,采纳建议50多条次,有效激发乡贤支持家乡建设和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
为广泛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该乡还制定定期联系群众制度,每月至少到群众家中走访一遍,及时听民声、解民忧、办民事,并设立乡村党群协商议事会、评议会,搭建协商平台,形成“村里大事两委提想法,群众说了算”的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该乡还围绕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项目,试行廉情观察“三单法”,建立决策清单、风险清单和公开清单,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监督者”,形成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解决”的新局面,有效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德治树新风
“百人剪百福”剪纸活动、“带富之星、诚信之心、孝德之星、友爱之星、清洁之星”评选活动……在城郊乡,此类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屡见不鲜,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也弘扬了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
这是城郊乡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实现乡村善治目标的生动体现。近年来,该乡深耕传统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和探讨优秀家风家训的历史文化渊源,搭建前山孝德文化苑、金家洋家七贤长廊等家风家训传播平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依托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面向辖区内的老党员、老干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群体,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激活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
同时,该乡坚持典型引路,积极开展“五好五星”“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儿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以榜样带动好风气,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为充分发挥乡贤在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方面的引领作用。该乡组织开展“新乡贤”活动,形成了爱国爱乡、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乡村风气。此外,该乡还不断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通过群众评议“红黑榜”等方式,对“五好四美”典型予以奖励、宣传,对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予以处罚、曝光,提升村规民约作为“软法”的约束作用。
法治促和谐
今年4月初,岭边亭村村民袁某家的狗将邻居家的鸡咬死,两家引发了争吵。岭边亭村警务室民警缪斌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到当事人了解来龙去脉,经过耐心调解,袁某同意以市场价格对邻居家的损失进行全额赔偿,化解了矛盾。
廖斌全是一名民警身份,也是岭边亭村调解队伍的一分子。近年来,岭边亭村构建了一支民警+网格员+司法+律师+“草根和事老”的调解队伍,利用邻里关系好、家庭情况熟、调解员有威信并熟悉法律等优势,常态化化解夫妻纠纷、邻里争吵、土地纠纷等“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这也是城郊乡调解服务队伍的真实写照。该乡以“网格长+网格员+党员调解员+N”的调解队伍模式,巧用“能人”智慧,善用“强人”威信,妙用“亲人”亲情,借力民间队伍力量成立15支“草根和事佬”调解服务队,并实行“一案一补”保障激励制度和评优评先制度,不断提高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今年以来,共调解夫妻纠纷、邻里争吵、土地纠纷等3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此外,城郊乡还以警务室民警为副网格长,乡村干部为网格员,依托“互联网+微信”,构建“六微”警务服务平台,在线上建起网格微信群,发布社会动态、社情民意、群众需求,第一时间线上受理、解决民生问题,办好群众“身边事”。目前,共开展线上宣传200余次,化解群众矛盾15起,为群众上门开展办证服务85次,妥善处置群众求助警情12起,办实事65件次。(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詹程桢 罗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