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宁德新闻
屏南万安桥成功修复并通过上级文物部门验收
福建日报
2024-10-24 10:58

屏南万安桥成功修复并通过上级文物部门验收

修复后的万安桥,依旧是那么从容、优雅。

廊桥,是设有廊屋的桥梁,凭“不费寸钉片铁,全由榫卯衔接”的技艺建造,拥有“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独特形式。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长度最长、拱跨数量最多的木拱廊桥,坐落于屏南县长桥镇的万安桥,不仅是联结长桥溪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承载着当地百姓深沉炽烈的乡愁。

2022年8月6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使万安桥大部分桥体烧毁坍塌;同年11月1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万安桥修复项目。两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万安桥重获新生,并通过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验收。专家表示,无论是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传统工艺的传承,还是管理保护措施的落实,多个方面的评估显示,万安桥的修复状况非常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九百年沧桑

重走万安桥,沿开间俯瞰,远方山水与廊桥珠联璧合,这正是“架木为拱、跨溪成虹”。抬头仰望,廊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桥长98.49米,宽4.14米,由152柱37开间构成,东南悬山顶,西北歇山顶,廊柱遍挂楹联。

“木拱廊桥是闽浙两省特有的桥梁建筑,其制作技艺的核心是通过编梁技艺实现力学平衡与跨度延展。有别于最常见的单孔跨廊桥,万安桥采用五墩六孔的结构形式,是多孔跨廊桥的典范。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屹立于宽阔的河床上。”屏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陆则起介绍说。

正中桥墩嵌入了一座石碑,碑文揭示了万安桥的始建年份,以及古人捐资建桥的缘由:“弟子江稹舍钱一拾三贯,谷三十二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不难看出,万安桥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

尽孝道,护民安——修建之初,万安桥便被寄予美好寓意。千百年来,这座桥已然融入坊间生活,成为村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端午,长桥人总要虔诚举行“走桥”仪式,他们坚信,走过万安桥的次数越多,日子就越过越红火。

2006年,万安桥作为闽东北廊桥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不过,身为木桥,万安桥在历史上曾多次遭遇台风、洪水、火灾等的侵袭。据记载,它曾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次重建,并于1956年、2016年两度修复。

2023年,大火后的万安桥迎来了第三次修复。此番重担,落在了屏南县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肩头。其中,宁德市级非遗传承人黄闽屏、黄闽辉兄弟俩担任此次修复的“主墨”。

重回世间

黄家是当地木拱廊桥建造世家。在他们的父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春财的言传身教下,兄弟俩先后参与了10余座廊桥的修建工作。

对屏南而言,此次修复工程并非孤军奋战。火灾事故发生后,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第一时间组织文物建筑领域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将万安桥修复工程纳入重点项目,并下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700万元予以支持;同时邀请文保、古建、安消防等各领域资深专家全过程跟进,在实地勘测、设计、桥体修建、桥墩加固、安消防配备等方面给予专业规范的技术指导;热心乡贤牵头成立了万安桥保护中心,民间募资440余万元共同助力修缮工作;村民们则积极搜寻没有被烧毁的木拱廊桥构件,为修复提供坚强保障。

2023年7月17日(农历五月三十),万安桥修复工程正式动工。修复团队严格按照立水架柱、定水、上三节苗、立将军柱、上五节苗、上剪刀苗、上桥板苗等一系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工序,有序开展修复工程。

其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留存的200多件原木构件中甄别出可以归位使用的部分,单就这一项便花费了修复团队三四个月的时间。“既要修旧如旧,亦要坚持安全为先。一旦发现某个原构件无法承担原有作用,我们会先逐件登记整理,并提出修复建议。”黄闽辉说。

替代木料的质量是关键一环。据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贵强介绍,木料选择因部件而异,如拱架转折处放置的横木(即“牛头”)采用木荷,其他拱架构件选用树龄50年以上的老杉木,力求树径与原构件分毫不差,坐凳等则应用松木。

历经6个月的风雨,新的万安桥终于迎来了祭梁仪式。上喜梁、盖屋顶、钉挡雨板、再搭木椅,千古廊桥重回世间。

廊桥保护进行时

古桥修复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健全文物保护机制。

2023年5月,中宣部、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探索系统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结合“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屏南县在廊桥的保护、管理与文化传承等方面也迈开步伐。

在保护维度,屏南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的若干措施》,对县直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文物安全责任落实、日常管理、应急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完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文保一方案”编制,统筹各类资金1.2亿元用于县级以上文物电路改造、环境整治、维护修缮等,不断筑牢文物“保护墙”。

在管理方面,屏南聘请160名专(兼)职文保员开展文物日常管理巡查,建成48个文物微型消防站,实现省级以上木构文保单位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加快推进省级“文物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在抓好“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屏南还采购第三方文物安全科技服务,在文保单位安装消防、安防、结构等物联网监测设备,搭建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实现监测预警和日常监管网络化、信息化、精准化,重点推进“技防”措施。

为写好文化传承文章,屏南已完成全县古木拱廊桥测绘工作,结合“四普”完善廊桥信息调查,谋划主题游径,通过“中国木拱廊桥展示馆”集中展示廊桥的特色风貌与历史变迁,让文化遗产真正“传下去、活起来”。同时加强技艺传承,成立木拱廊桥保护协会,建立木拱桥技艺传习所,扶持非遗传承人参与廊桥保护,实现技艺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双赢”。

“屏南县深刻吸取万安桥失火事件教训,认真反思文物保护工作短板,落实一系列务实措施,取得较显著成效。”在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关强表示,各地应以践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自觉,强化工作机制,按计划完成廊桥资源调查和风险评估,推进国、省保廊桥测绘和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全面留取廊桥信息、建设廊桥数据库,切实做好廊桥修缮和周边文物、环境的整体保护,以文物主题游径为抓手推动廊桥文物“活起来”,加强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确保《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目标顺利完成。(本报记者 尤方明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