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南平新闻
南平:老城产业发新枝 新区产业生态化
福建日报
2021-01-13 09:50

闽江北源——建溪一路奔涌,北引武夷新区,南接延平区,孕育万千气象。

近日,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花落武夷新区,80多所院校党委书记、党务工作者齐聚一堂,线上线下4000多人共商党建与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实践。这是武夷新区新打造3000亩教育培训产业园的又一大手笔。在新区南边100多公里外的延平区,传统制造业不断升级换代、延伸链条。

两座城,一体运作,差异发展。在新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延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双城互动,在闽浙赣交界这个重要战略通道上锻造南平的新坐标。

老城产业发新枝

老“五南”,是延城的金字招牌,也是南平的工业脊梁。

福建福能南纺卫生材料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70年的南平纺织厂。

还是一块布,却并非原来那块布,从原来全国第一块PU革基布升级到非织造布。“在PU革基布市场需求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叠加疫情出口订单受阻,一个月的产量仅相当于原来高峰时期一天的产量。”公司党委书记马信明说,转型过程中,淘汰调整的是染整、纺织等落后产能,将生产重心逐渐转向无污染、清洁化、低能耗的非织造产品。新上两条水刺无纺布生产线,增加1.2万吨/年产能,7条生产线产能达4.2万吨,跻身全国前五。

“依靠省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实验室、纺织品水刺非织造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与东华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合作,从过去的‘千人纱万人布’到一条生产线只需几十人,生产效率是原来的数十倍。”马信明介绍,南纺利用水刺无纺布开发医用防护服、消毒湿巾等产品,高速生产线产量从疫情前不到500吨提高到1000吨,成为企业的新增长点。

同为“五南”的南孚,围绕打造世界小电池生产基地的目标,南孚自去年发布聚能环二代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今年聚能环三代即将面世。这种创新速度,是南孚碱性电池占领国内市场八成以上份额的“法宝”。

“疫情期间,在线下销售渠道受阻情况下,线上渠道异军突起,去年前11个月,电商领域销售量同比增长33.8%。”南孚办公室主任邱尔晰说,前11个月产值达到40亿元,预计去年产值同比增长16%。

“在碱性电池主业基础上,公司在‘小电池专家’领域研发可穿戴设备电池、蓝牙耳机电池等品类。”邱尔晰说,南孚从2015年开始进行物联网电池研发,去年4月首推自主研发200多项专利技术的物联电池——传应,成为全国首个物联网电池电源研发生产基地。

“我们将围绕园区‘五南’、三元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打造南纺医疗卫生新材、南孚小电池、深度铝业产业集群和电线电缆产业链,打造绿色制造园区。”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新区产业生态化

放眼武夷新区,尽是新产业。

作为老“五南”之一——南平铝业延伸出的新产业链,闽铝轻量化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锚定车体轻量化发展潮流,以铝代钢,瞄准车市物流车、冷藏车等细分领域。“铝合金车身比钢车身轻了约三成,而且铝材生命周期更长,回收利用率九成以上,绿色节能适应了新能源车的发展需求。”闽铝总经理郑礼平介绍,2021年,将通过技改、工艺优化,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将去年5000套产能提高到8000套,在铝合金厢挂车这个细分领域做到全国第一。“企业之所以布局武夷新区,看中的正是闽浙赣交界这个战略通道,许多物流企业的总部都在长三角,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材料上,闽铝有“独门秘籍”,而2017年落户武夷新区的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动力电池上“有一手”——在国内首创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电芯,一款电池能量密度高达200瓦时/公斤,循环次数达到万次以上。“现在我们主打产品是大容量500安时固态聚合物电池和圆柱电池,瞄准的是公交、客车、重卡等应用领域。”巨电副总经理王占钦说。

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齐头并进的是数字信息产业。4.27平方公里的武夷智谷软件园内,借助“新基建”东风,区块链服务网络城市节点、商汤“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掘金未来。就前者而言,南平是全球第88个上线运行的城市节点,是我省第一批公共城市试点区域。

武夷新区关键词还有“教育”。挖掘行政服务中心搬迁红利,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高效集聚。去年8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武夷新区成功联姻,共建职教园。这一破题之举,拉开了3000亩教育培训产业园的帷幕,目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旭辉学校等已花落新区。

武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去年新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名列全市榜首,未来将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信息、教育文化等产业。新区与建阳区同城发展,把武夷新区打造成“武夷品牌”展示体验中心、区域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绿色产业集聚高地,成为闽浙赣交界区域和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新引擎。

合力唱好“双城记”

去年,南平行政服务中心顺利搬迁后,“去中心化”的延城何去何从,新区又如何起跑?南平的解题答案是:融入新发展格局,错位发展策略,两地既竞争又合作。

“南平的发展要跳出南平看南平,在全国、全省更大发展格局中审视自身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南平市领导说,作为闽浙赣交界中心城市,南平出闽大通道优势凸显,南延城北新区正好是通道两个支点。

唱好“双城记”,正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应势之举。延平是福州都市圈规划的一部分,南靠福州都市圈,山海协作,打造闽江绿色经济发展带。武夷新区作为北接长三角经济带的桥头堡,既能承接长三角区域高端资源要素,又可把福建产品和服务源源不断输出。

在南平市工信局局长黄拔荣看来,两地各有资源禀赋,延平产业有基础,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新区突出“新三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新经济,以竞合策略差异化合作,促进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目前,“双城经济圈”轮廓初显:延平(含南平工业园区)、武夷新区(含建阳)两地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71.4%,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占全市龙头企业家数的近50%。“去年,在疫情影响下,南平GDP实现正增长。‘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一体运作,错位发展,在七大绿色产业中各有侧重,打造‘双城经济圈’,在新南平这个出闽大通道的重要支点上构建畅通双循环大动脉的新位势。”市领导说。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