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忙碌了半年多,工作有了眉目,松溪县渭田镇上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德荣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与村主任伊仁辉盘点半年来的工作。
“你说这3座雨棚加工厂,100多个村民在这里上班,投产后是否还要考虑小卖部、食堂等配套设施?”对于村里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吴德荣时刻关注。
“我看还得和你的老同学好好琢磨,毕竟这是投资好几百万元的项目,关系村里200多户村民。”伊仁辉说。
其实,吴德荣并非上塘村村民,他是从潘墩村“借”来的,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一职,旨在让这位爱农村、懂农村的返乡企业家为软弱涣散的上塘村带来新气象。这一“借”,打破各村界限,人才互学互鉴,始于松溪县去年5月推出的农村党员干部“互联互学互派”机制。
互联互派,强弱搭配
渭田镇上塘村和潘墩村相距不远,强弱却有别。去年,上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刚够5万元,上一轮换届时选不出村党支部书记,属于典型的软弱涣散二类村。与此相反,潘墩村干群关系融洽,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一类村。
这样的情景并非个例。对于松溪县102个建制村来说,各村情况不同。以这次试点的26个建制村来说,一、二类村比例大约各占一半,村干部情况参差不齐:一些村干部点子多、思路宽;一些村干部想做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年轻干部经验不足,更需要“墩墩苗”。
“村干部也需要充电,解决队伍中思路不清、能力不足、后继乏人等问题,除了定期培训、出门取经等常规动作外,我们探索‘互联互学互派’等机制,互派挂职,让好干部带动二类村,让后进村干部到一类村学习,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松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振林说。
不过,问题紧随而至,各村村情不尽相同,如何确定合适人选?吴振林说,选派首要条件是要有志于“三农”工作。为了让供需匹配,原则上以一个乡镇(街道)为单位,由个人先报名,乡镇先把人选筛一遍,提出初步建议人选,再由组织部进行测评,将最合适的人派到合适的村。经过再三推敲,16名农村党员脱颖而出。7人选派到后进村,9人到先进村,26个村党组织由此实现握手联建。
“这些派驻挂职对象下去后,都有1名乡镇街道领导挂钩联系,每月跟踪了解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谈心谈话1次,每半年听取一次工作情况汇报,县委组织部跟踪考察,避免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吴振林说。
管理有章,培养生力军
第一次来上塘村,吴德荣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这个后进村的村容村貌比他预想的还差了一大截。
但是,在外闯荡二十多年,返乡立志“要为家乡打开一片阳光天地”,吴德荣将满腔心血同样洒在了上塘村。首先从整治村部环境开始突破,将杂乱无章的村部里里外外整理了一遍,村部外墙辟出了3块宣传栏,将规章制度上墙,让村部的形象立了起来。
原来村里选不出党支部书记,现在来了一个能干的副书记,规范党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村里30名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带头整理村容村貌,守时守信完成对村民的承诺。如此,村民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急切想改变现状。“新来的吴副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感染了所有人。”老书记伊启泉说。
吴德荣发现,上塘村的“穷根”在于没有产业,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引回村里乡贤兴办了3座雨棚加工厂。这是上塘村历史上头一次有了工业产业,可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3.6万元。上塘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去年被南平市委组织部评为了红星村党组织。
在上塘村“空降”了一名能人的同时,就在吴德荣的老家,潘墩村也迎来了一名新人,渭田镇溪尾村团支部书记、“80后”返乡大学生陈先华成了村里最年轻的村两委成员。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组织后备干部,陈先华主要缺的是工作经验。在这个强村里,跟着村党支部书记潘兴建、村主任潘卫红两位老大哥学习,他觉得受益匪浅:“半年多来,在征地拆迁、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跟着两位师傅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干事的精气神都值得学习,这里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广阔舞台。”
对于吴德荣、陈先华这样的派驻挂职对象,县委组织部有一套评价办法,细化了5类职责任务,形成可量化目标任务15项。优秀的在村级组织换届中,可直接作为村两委初步候选人选;如果不胜任的,将提前结束挂职。
对于全县来说,更大的愿景还在后头。26个试点村跨村联建,以项目联动、多村捆绑等形式,地理位置邻近、产业类型相同的村将资源、资金有效整合,打造优质产业集群,万前村“百年蔗”、官路村茶叶等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卓有成效,这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的必由之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互联互学互派机制’既锻炼了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又解决了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吴振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