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南平新闻
福建政和:打造“升级版”科特派
东南网
2021-12-27 09:16

东南网1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曾大龙)

【省党代会报告摘要】 完善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科技特派员数量有限,政和县700多家涉茶企业渴望的科技服务又各不相同,怎么办?

今年9月,该县国投集团成立茶科技服务公司平台,旨在解决科技服务“僧多粥少”问题,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制度。

茶产业是政和的特色支柱产业。该县茶园11万亩,大大小小的涉茶企业有700多家。在闽辉名茶有限公司,工夫茶制作技艺(政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公司负责人叶昌飞对记者说,自己更关注的是加工工艺,特别是萎凋智能化设备,近期他打算新增4套萎凋设备,希望得到有关专家指点。

而在政和白雪芽茶叶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陈仕斌说,茶叶源头的标准化种植很关键,他的梦想是用科技手段制造“小环境”,改变茶产业“靠天吃饭”的弱质问题,希望与相关科技特派员交流探讨。

茶企的需求林林总总。

政和县科技副县长裴俊巍介绍,针对茶企需求,原来的工作模式是,由县发改科技局牵线搭桥,促成企业需求与科特派研究专长精准对接,但“僧多粥少”,总是几家欢乐多家愁。此外,企业的需求并非单一,并且是变动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单一企业无法代表产业发展大问题。同样,单个科特派也无法应对全产业链问题,科特派跟不上宽领域、全要素的综合性服务需求,全产业链的难点、痛点问题得不到解决。”裴俊巍说,今年,政和县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35名,虽一大半涉茶,但是要服务全县茶企茶农,明显力不从心。而且,每家茶企都有个性化的微观需求,如果还停留在一对一的传统对接方式,显然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求。为解决问题,政和建立全省首个科特派集中派驻管理平台,统筹科特派资源,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机制。

“县里的中国白茶城也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我们合署办公,同向发力,搭建一个有利于汇聚要素的一体化运作平台。”茶科技服务公司负责人郑辉辉说。

有了新平台,茶科技服务公司将茶企的个性需求进行分类合并,对产业进行把脉问诊,主要聚焦产业链的种植、加工、设备、(市场)文化等4个板块。“对焦需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鼓励原来派驻的科特派引入团队,还与白茶城携手,引入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大学、台胞服务团队等高端科特派团队入驻平台,目前已引入74名专家。”郑辉辉说。

与传统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模式不同,这74人组建了多学科、全方位的服务团队,不再单兵作战,由平台统筹管理,聚焦茶全产业链的科技需求。

让叶昌飞高兴的是,他心心念念的萎凋设备问题终于解决了:通过引进武夷学院科特派团队,与本土茶企共同研发了自然萎凋与新型智能控制仿生萎凋一体化生产线,实现白茶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控温还控湿,从根本上改变白茶萎凋靠天吃饭的难题。”叶昌飞说。

“当然,产业共性问题也是由无数个别的‘1’凝结而成。”郑辉辉说,所以茶企和平台科特派定期开联席会,对个性化需求进行全面摸底,一些特殊个例也可现场解决。目前,茶企首批需求经过茶科技服务公司集中归纳汇总而成的12个重点问题,已由平台科特派服务团队接手,产研携手,生成了12个课题研究,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长效服务的问题。

与服务平台相辅相成,科特派茶学院、科特派白茶研究院相继建立,作为平台的两翼延伸。前者作为茶文化的传播基地,让科特派专家有舞台,组织讲座、沙龙等活动,带动更多知茶懂茶的“土专家”;后者作为白茶科技研究基地,已申请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20万元,与平台共享资源,研究白茶产业关键技术如种质资源圃等。

裴俊巍介绍,为让科特派安心扎根基层创业,县里推出“三金”保障,每年将投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100万元作为科研项目基金,再辅以科特贷金融手段,解决贷款难、融资贵问题。“这样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体两翼三保障’体系,巩固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政和样板’。”

记者感言: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从1999年科特派机制发轫于南平,到兴起福建、走向全国,22年来的探索实践,科特派始终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完善。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特派必须紧紧扭住这条主线,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目前来看,深入推进新时代科特派发展,面临着小而散、利益联结机制不活等挑战。如何解难题?政和的创新之处在于,用一个有效组织的形式,以团队服务的模式,统筹组织服务团队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向宽领域、全要素的综合性服务需求转变。同时,尝试以课题的形式,产研合作,既接了地气,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又能解决科技人员长效服务的难题。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