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莆田新闻
莆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东南网
2021-08-17 09:30

东南网8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汉儿 林鹏 通讯员 陈国孟 黄益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

莆田共有538个革命老区村、222处革命遗址,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联起波澜壮阔的历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莆田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等一系列实招,加快老区村振兴步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美好画卷正在莆田大地徐徐铺展。

山民享受幸福生活

午后,在仙游县游洋镇鲁头村古井垅新村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内,村民林英辉端了杯热气腾腾的茶,往门前藤椅上一坐,随手打开了客厅的壁挂电视。

土坯房变小洋楼,门前屋后绿化美化,院里还有篮球场……这样的新生活让林英辉欣喜又感慨,“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基本都搬进了‘小别墅’,旧村距离这里不到一公里,想回去看看的时候,也很方便”。

鲁头村位于仙游县游洋镇东南部,距莆田市区31公里,辖3个自然村205户731人。这个被崇山峻岭环绕的革命老区村,同时也被山坳子深深“困住”。加上“地无三尺平”的地形地貌,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无法发展,村民生活困难。

穷则思变。2015年起,占地约17.1亩的鲁头村古井垅新村建设拉开序幕,凭借旧村改造的契机,当地移山填壑造平地,拆旧房、建新村,利用500多万元拨款和村民自筹的2000多万元资金,统一户型设计、统一工程建设,高标准建成23幢联排小洋楼,40多户村民正式告别山尖上的土坯房。“水泥路伸到家门口,小洋楼幢幢拔地起,现在也不羡慕城里人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吴建成说。

鲁头村的“蝶变”没有休止符。在持续推进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今年初,该村又把道路设施、污水管网、水源保护、新村照明等纳入汪洋自然村新村建设项目,计划建设14幢3层的住宅楼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2400多万元,预计2023年初全面完工,届时可惠及村民150多人。

截至目前,莆田市完成包括老区村在内的农村公路新改建50.35公里,占年度计划的252%;老区村实现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全覆盖,57个老区贫困村有了医保“村村通”。此外,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对不具备集中式供水管网接入条件的老区贫困户进行全覆盖水质检测。

渔村种上致富果

在秀屿区月塘镇洋埭村,远眺莆田市中天现代农业果蔬种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银灰色的地膜在日照下闪着光。

莆田市中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各类无公害名优出口蔬菜生产和销售,在包括洋埭村在内的秀屿区11个老区村拥有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农户1215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400多万元。

“这些果苗是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名为千禧圣女果,有着耐高温、不裂果、早上市等特点。地里这批成熟后,亩产可达5000公斤。”中天农业负责人陈嘉雄指着一片刚结果的圣女果说,80多亩的千禧圣女果预计在10月份大规模采收。

好果子“远嫁”老区村,少不了“牵线搭桥”的人。陈嘉雄告诉记者,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携手中天农业,委派省级科技特派员任技术顾问,在实地考察后,鼓励企业以“良种良法”引入千禧圣女果,在市场空白期上市,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也为老区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个样”。

“沿海土壤性质特殊,发展农业条件有限。这片种植基地采用露天种植,土壤属于盐碱地,可有效储存水分,加上沿海乡村昼夜温差大,结出来的果实甜度更高。”省级科技特派员、莆田市农科所研究员柯庆明表示,千禧圣女果种植已取得初步成功,这将会破解沿海区域农田利用率不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等问题。

有了科技特派员助阵,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也随之攀升,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跟了上来。

种植有了保障,销售也有政府支招。月塘镇围绕“党建+”乡村邻里中心进行平台招商,引入社会资源,为老区农特产品谋出路。“在当地企业的助力下,去年举办了农特产品展销会,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同时还与4家企业签订农特产品订购额60多万元的意向合同。”月塘镇副镇长林智伟说。

截至目前,莆田市通过打造278个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了全市贫困户2164户5782人就业,户年均增收1.06万元。莆田市并促成101个老区村与社会组织结对,开展“阳光1+1”帮扶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产业、资本、市场、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老区村生态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植等方面实施结对帮扶,帮助老区村人民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