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莆田新闻
莆田涵江多元赋能乡村振兴
福建日报
2022-07-21 09:56

金色稻浪,“丰”景正好。近日,笔者在莆田涵江区庄边镇千亩水稻和中草药材轮作示范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早稻,紧接着就要种上中草药——苍穹。景曜农业发展(莆田)有限公司投资该项目,带领村民尝试稻药轮作种植新模式,流转盘活撂荒地,每年创造产值8000多万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户收入。

获得全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反响度”第四名、荣获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综合绩效优异县区称号、连续三年获得市对县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等次……近年来,涵江区用足农业、生态、文化资源禀赋,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探索党建引领、品牌运作、数字治理等多元赋能路径,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美。

党建引领 产业更优

“这里就像世外桃源,很漂亮。带孩子过来研学,体验采摘游,感觉很不错。”最近,陈丽婷一家在白沙镇东泉村度假,选择住在“入山随宿”民宿。

东泉村党支部书记郭文勇介绍,在本村乡贤党员的引领下,去年初成功引进福建融合康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盘活闲置的小学教学楼和土地,打造“教育+文化+生态+旅游”文旅打卡地。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2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涵江区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这个引擎,按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合作共富”的理念,通过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探索建立“党建+产业”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在外流动党员和乡贤回乡投资创业,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优势。

6月底,新县镇与驻外流动党组织书记联合体——福建初景投资有限公司签约,落地千亩生态庄园示范项目,整合该镇白云村等地约66.67公顷撂荒地、荒山果岭,建设集农、林、药、果综合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涵江区其他乡镇也通过党建引领,推动700多公顷撂荒地复耕复种,让荒田变良田。

品牌运作 农民更富

樟洋冬米、枇杷四宝、梅洋茗茶……在萩芦镇“五彩优选”线下商城,统一使用“五彩萩芦”区域公共品牌包装的土特产琳琅满目。茶农江瑞新告诉笔者,免费获得授权使用“五彩萩芦”商标后,自家种的梅洋茶比过去每公斤多卖100多元。今年,当地茶叶首次出口至巴西。

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涵江区注重“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群众”,把区域公共品牌铸造成产业兴农、品牌强农、乡村振兴的典范。

今年,大洋乡创新推出“我在大洋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公共品牌,吸引全省各地党员干部和群众慕名而来,体验“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粮”的农耕乐趣。目前,大洋乡已由客户认领撂荒地560多亩。借力“我在大洋有亩田”这一公共品牌,大洋乡还通过举办乡村好时节、插秧文化节等活动,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目前,涵江区萩芦镇“五彩萩芦”、庄边镇“望江萩水”、新县镇“夹祭先生”、大洋乡“我在大洋有亩田”等区域公共品牌,已成为助推当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完善产业链条、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字招牌”。

数字治理 乡村更美

打开江口镇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眼前出现了一个主界面,如同一张天眼俯瞰图。界面上显示着每一个村庄的全貌,小到一块土地,细到一栋房屋,都可以一目了然。

江口镇是我省著名侨乡,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率先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将全镇划分为203个网格、2939个网格单元,实现在线互联互通,探索“党建+积分+数治”共治共享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涵江区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矛盾化解不出村,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萩芦镇党群服务中心,该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赵荔娟通过手机,点开“数字萩芦”乡村建设合作平台,界面上跳出村庄规划、建房示范、工匠培训等10个功能模块,方便村民在线申请建房。

“如果村民没有按照审批规范盖房,我们从平台关联的在建房监控视频上,会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加以制止、纠正。”赵荔娟介绍说,“数字萩芦”探索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源等新路子,有效缓解农村建房审批难、监管难、两违频发等问题。

(林剑波 林亦霞 陈琳薇)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