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新闻中心 >福建频道 >三明新闻
尤溪: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福建日报
2021-11-25 10:35

“两个百年新启航,‘十个坚持’为纲领。阔步建功新时代,昂扬姿态迈征程……”

19日,在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朱子文化非遗展示体验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溪南芹小腔戏”第12代传承人杨宗福用特有的“土洋腔”,向现场的游客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赢得了阵阵掌声。

南芹小腔戏是尤溪地方戏,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揉进了京剧、汉剧的部分曲调,故有“土京戏剧”“汉剧小腔戏”之称。小腔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因缺乏市场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连演出的戏服都没钱制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我们就是这方面的受益者,对此深有感触。”杨宗福介绍说,这些年,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南芹小腔戏一步步走出困境,并于2007年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村里破旧的戏院重新得到修缮,今年演出邀请不断,十几个人的戏班外出演出了30多场。

“太好看了,一次看不完,下次再来。”走进体验馆,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微纪录片。69岁的张阿姨是这个展示馆改造前的屋主人,她对老房子的改造感到满意,对这里展示的内容更是欣喜,“可以零距离感受非遗艺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大大提高了半山村的文化品位,让更多的游客喜欢上这里”。

尤溪县共有77项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作为朱熹的诞生地,尤溪还留有许多朱子文化遗存。近年来,朱子家礼、朱子祭典、朱子家宴、朱子古琴等朱子文化相关项目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为了尽可能“留下”众多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和非遗项目,尤溪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守摊人》系列微纪录片,让不少项目得到海内外的关注,进而得到保护和传承。

李顺泥是三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溪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目前已成立了两家工作室,他开心地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这几年,许多人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我们这种‘简洁不单调,素雅不笨拙’的陶器,纷纷前来定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化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为我们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尤溪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张敏介绍,朱子文化非遗展示体验馆是一家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展示体验馆,设有尤溪非遗馆、全国非遗馆、文创展示馆及非遗表演体验区等功能区域,展出非遗项目100多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尤溪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尤溪将打造“活”非遗展示传承平台,做强《守摊人》节目品牌IP,让更多的人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中来。

记者手记>>>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一个个非遗项目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代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无穷魅力。在众多非遗传承人自信的笑脸背后,是对未来前景的无限憧憬。

记者看到,尤溪县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不仅停留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呈现上,而且往前更进一步,依托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非遗技艺传习、非遗文创开发、非遗研学旅游等多方面的挖掘,努力让非遗在“活”起来的基础上,更好地“火”起来。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之外,其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以项目为牵引,通过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文化遗产正在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大众。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活力,才能在世界范围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本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吴振湖

(责任编辑:赵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