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项目用地征迁工作的完成,大田县前坪乡上地村新上任的党支部委员林长泉对做好农村工作更有信心了。
“如果没‘师傅’带,3亩项目用地征迁就没有这么顺利。”林长泉原先是某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去年,他回到村里“履新”,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感到十分茫然。
在“师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佳山的帮助下,他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在推动上地村禽类屠宰冷链物流项目过程中,面对“老大难”的征地问题,他认真听取了林佳山的意见建议,对涉及的农户逐一进行走访,化解矛盾纠纷,顺利完成了项目用地征迁工作;同时,林长泉充分发挥懂经营、善管理的优势,积极参与佳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运营,2021年,佳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营业额突破500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超过50万元。
导师帮带,是三明市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计划”的一个探索。2021年村级换届以来,三明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新一届村“两委”干部调整面近一半的实际情况,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着力锻造一支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头雁”队伍。
结对帮带,一任接着一任干
将乐县古镛镇积善村盛产甘蔗,以蔗制糖的传统工艺沿袭了上百年。如今,积善村的古法红糖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拳头产业。
如何推进红糖制作标准化?如何打开新销路?如何通过电商营销创品牌?一系列问题让新上任的积善村党支部书记王永章有些无从下手。这时,离任支书陈水旺的“传帮带”,让他吃了定心丸。
66岁的陈水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27年时间。多年扎根基层,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发展的路子——通过工厂推动、合作社带动,把古法制糖做成支柱产业。
去年,村级换届后,陈水旺主动退出村主干竞选,选择成为一名“帮带导师”,用“传帮带”的形式继续为积善村及村民服务。在日常工作中,陈水旺手把手教理论、传经验,从“村情”到“人情”,帮助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让老办法和新思路擦出火花。
针对这次新进入村“两委”的村干部,三明采取“一带一”“一带多”方式,建立“陪伴式”帮带对子4500余对,帮助新任村干部尽快熟悉工作、转变角色。
针对一些重点村、示范村的村主干,以县为单位,组建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县乡驻村工作队为主的“导师帮带资源库”,组织350余名县乡干部与村主干联系帮带,帮助完善村级制度670余项,协调争取资金2100多万元。
针对一些软弱涣散村、偏远村、小村的村党组织书记,结合推广“跨村联建”党建模式,以联村党组织为纽带,组织194名强村、大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结对帮扶,去年以来,共联合制定乡村规划1670余项,落实产业发展项目709个,化解矛盾纠纷610件。
“老带新”“师带徒”“强带弱”……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擂台比拼,补齐短板共进步
“自己动脑想、动嘴说、动手做,工作的思路理顺了,成效也上来了。”看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效,清流县灵地镇邓家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坤更加坚定了干事创业的信心。
眼下所取得的工作成效,邓万坤觉得是从灵地镇开展的“头雁话发展”活动中取得了“真经”。
今年来,灵地镇开展“头雁话发展”活动,以“制定目标、干出成效、观摩评议”三步走方式开展擂台比武“实战练兵”,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台上谈目标规划,台下抓比拼拉练,通过亮目标、晒成绩,找不足、补短板,营造了全镇“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活动开展几期后,我对如何抓好本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邓万坤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后我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发挥村干部、党员的带头作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同邓万坤一样受益匪浅的,还有李家乡河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富。由于常年在外经商,李荣富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刚接手工作时,他心里直打退堂鼓。今年1月,李家乡搭建“工作谋划会”平台,8位村党支部书记同台比拼,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主题,各自阐述村庄发展思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李荣富重拾了信心。
“在前期谋划推动下,现在河背村发展思路清晰,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在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村容村貌有了大提升,获得了上级的认可。”李荣富高兴地说。
通过组织开展“晒工作、评实绩、学政策、促发展”活动,提升村干部业务和实践水平,进一步激发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今年以来,三明全市9500多名村干部参与“亮晒评”,公开承诺事项8.7万余项。
与此同时,结合开展村级“头雁”储备行动,三明市对年纪轻、素质好、有潜力、可培养的其他村“两委”干部,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加强跟踪培养;通过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充分利用本土院校资源,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派的方式,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参加大中专以上学历教育。去年以来,全市共有1200余名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推动新一届村主干大专以上学历达54%,其他村“两委”干部高中以上学历达78%。(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郑丽萍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