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刘惠萍 通讯员 周点知)从军16载,当“兵记者”13年,相机和笔就是他手中的“钢枪”,用温暖的文字和珍贵的影像记录官兵军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书写军营里最真实的美好瞬间。
2008年,在清流林畲武警中队服役的湖北荆州男孩胡鑫,以一篇名为《营房前的板栗树》的散文,获得了全军奥运征文二等奖。之后,他被调往武警三明支队机关参与新闻宣传文字工作,又被选送武警福建总队和军事院校系统新闻培训,从此和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3000余篇稿件 诉说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
2013年,胡鑫被推荐前往人民武警报学习,读报、剪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这个写得不好,不能发表,还得再改改”……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润色,敲完最后一个句号,窗外已天光渐亮。不仅是文字,一开始,他拍摄的新闻照片都是“游客照”,听到的都是“拍的不行”这样的否定。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而是拉着战友换个角度再拍,直到大家说“还行”才作罢。之后,默默保存每次被否定的照片,同“还行”的照片对比观察,一点一点地摸索学习。
归队后,胡鑫正式加入了新闻宣传行列,学习各级政工网稿件,每天认真思考揣摩基层中队开展活动的经验做法,一次次的上稿,让他充满了快乐,也伴随着背后的艰辛。为挖掘素材寻找灵感,胡鑫曾10多次扛着相机和摄影装备、带着采访本翻山越岭,到武警福建总队驻地海拔最高、生活最艰苦、地处最偏远的三明支队执勤一中队采访,采写的《密林深处》长篇通讯在《人民武警报》头版头条刊发,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6年5月8日,泰宁县发生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胡鑫和战友第一时间随支队救援力量赶赴灾区。一路上克服道路中断、山体塌方的各种困难,赶赴救灾一线,雨水混着汗水浸透衣衫,粘在身上说不出的难受;手指被碎石、树枝划破, 长时间浸泡导致脚底脱皮……救援的间隙,他用相机记录下一幕幕救援、惊心动魄的瞬间。连夜加班整理,50余篇新闻报道在中央电视台及20多家媒体发表。
2019年5月19日,武警三明支队救援小分队赶赴宁化县安乐乡抗击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泥泞的路上,左边是陡峭的山崖,右侧山体滑坡的泥土袭来,前方是湍急的河流,官兵手挽着手,肩搭着肩向前挪动。为了寻找最佳拍摄视角,胡鑫一只手高高托举着相机,另一只手死命地扒着树根,还是止不住地下陷,最终被战友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当天晚上,一篇名为《武警官兵徒步7小时送上“救命粮”》的现场新闻在各大媒体相继刊发……
工作中,胡鑫一直用一位从事多年军事新闻前辈的话鼓励自己:为军史留影,为战友写真。在他看来,今天拍摄的照片,可能在几十年后,成为人民军队发展轨迹的见证。今日稀松平常的军营生活、武器装备、日常训练,经过更新换代后,留下的历史影像将会显得弥足珍贵。把军营中的精彩故事传播向大众,让他们了解、读懂军营,对军人工作多一些理解,很有意义。
纸笔相伴嗅墨香 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宣传节点,胡鑫被抽调到驻守在长征出发地的武警宁化中队,蹲队采访100多天。
石壁陈塘红军医院旧址、邓坊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田螺寨红军兵工厂旧址……9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几乎被他走了个遍。白天,踏着红色足迹一路追寻红军前进的光辉历程,一次次只身前往长征路上的红色遗址、战役旧址、英烈事迹、亲历老兵;晚上,他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翻阅了近10万字有关长征的史料和故事,俯拾起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
从无到有,胡鑫撰写编印了《红色故事集》、采写武警报头条长篇通讯《号谱》,带领团队拍摄了10余部《红心向党故事会》,全程负责“情系八闽 永葆初心”建党百年重大典型集中宣传活动,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聚焦宁化,将武警宁化中队打造为支队“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样板中队。
对于军事新闻报道而言,每次采访,对胡鑫来说都是体能考验。为了采写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他把摄影摄像器材当作武器装备,与特战队员们和新兵战友们一起野外行军,采写出了一组组冒着“实战味”的训练特写。在新闻“战场”上,摄影如同狩猎,快门就是扳机。为了记录最生动的照片,他一次又一次冲锋到队伍最前方,抓住转瞬即逝的最美瞬间,采访跑坏的鞋子攒了一大箱。回到宿舍后,胡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战友帮他把脚底的水泡挑破,简单处理后,第二天继续踏上拍摄的征途。
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新闻,极大地鼓舞了身边战友的训练热情。13年来,胡鑫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发稿3000余篇,连续10年被武警福建总队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50多次完成武警福建总队、支队重大活动的新闻宣传任务,用文字和镜头展现出新时代武警官兵的昂扬风采。
如今,胡鑫要转业了,面对深爱的军营和使用多年摄影器材,有着道不尽的离别和万般的不舍。在他眼中,在战位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作为“兵记者”,新闻工作就像是一场旅程——途经万千风景,体悟生活冷暖,见证高光时刻,铭记动人瞬间。